正文 第32章 1946年(2 / 3)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則對蘇聯把日本在東北的企業作為戰利品表示反對。2月16日,貝爾納斯又發表聲明:“並無承認蘇聯運走東北工業設備的規定”。這些不能不令人想到清末的列強欲瓜分中國和各占勢力範圍的曆史情景。

3月27日,蘇聯向中國正式提出《中國經濟合作建議草案》,堅持共同經營東北工業。蔣之外交部長王世傑終於拒絕。但東北工、礦企業,終於被蘇聯掠走70%至80%。3月間,到沈陽、長春訪問的美國記者被蘇軍趕走。這件事,引起美國和英國的強烈反應。

於是,蔣介石也跟著感慨起來,寫了今天之日記。

“3月13日”

上周,俄軍在東北調動頻繁,不宣布其原因,且避與我駐長春之聯絡人員見麵,使我無法洽商接防手續,今始公開宣布其駐沈陽俄軍決定全部撤退。由我軍進駐。而沈陽附近之共軍,始則四麵襲擾,企圖於我接防之間,乘機侵據,卒因我軍準備充分,故全部驅退,今日沈陽始完全收複矣。現雖達成接受東北第一步目的,但會後艱險更大。

在蘇等撤出沈陽的當天,中共中央關於準備粉碎東北頑軍進攻給東北局和西滿軍區呂正操、李富春、黃克誠的電報指示(毛澤東擬稿)中說:“蔣介石在馬歇爾幾次要求下雖然同意派執行小組到東北停戰,但附帶了許多苛刻條件,我黨不能接受這些條件停戰,因此在蘇軍撤退後東北的軍事情況即將緊張起來,你們必須打幾個勝仗,弄得蔣軍在東北處於困難的情況下,蔣軍才會在我們所能接受的條件下和我妥協。目前你們應立即粉碎蔣軍的進攻。”

3月14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向中央軍委建議奪取四平,得到批準。

俄軍撤退,由你軍進駐好了,並無意與你爭奪大中城市,共產黨、毛澤東眼下是要奪取戰略要地――四平。

後來引出“四戰四平”,毛澤東指示“反複肉搏戰鬥,傷亡在所不惜,化四平街為馬德裏!”

這時蔣方曉得毛澤東戰略意圖,猛然悟到“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

他錯走一步,帶來後來的更大“艱險”。

“4月19日”

當直告以非先改變其〔馬歇爾〕對共黨之態度與方針,決不能達成調解之目的;唯有美方堅持積極協助我政府之政策,方能達成消極“容共”之目的。若仍采取過去對共黨懷柔與妥協之方針,則將貽誤大計,必至根本失敗而後已。

由於東北形勢惡化,一時歸國述職的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於4月17日忽遽再度返華。他直接飛抵北平,聽取了軍事調查處執行部的報告後,18日到達重慶。

翌日(19日),馬歇爾會見蔣介石與之商談,主張應與共軍妥協。蔣介石遂即向馬歇爾率直表示本日記的意思。

“4月20日”

共軍攻陷長春,阻礙國軍接收東北主權、破壞停戰協定,此已明目張膽發動叛亂。且俄國亦公然派飛機接濟共軍,並以哈爾濱至長春之鐵路供共軍運輸南下。是俄國已決心在北滿製造共黨偽政權、割裂我東北矣。

在美國陸戰隊進駐中國大陸後,蘇聯知美國也欲獨占中國,便一方麵延緩撤軍,一方麵把繳獲的武器送給中共,並允許中共軍隊進駐東北,組成東北民主聯軍,對中共給予了一定的援助。四平市的蘇軍無疑是在蔣之軍隊未到之前即已撤走,使中共軍隊收複四平市!蘇聯既給予中共一定方便,又不明顯。意在東北建立中共政權!亦即與美國對抗。又如長春,當國民黨軍隊業已派駐一師兵力,蘇軍突然於4月14日撤走,旋被中共軍隊三萬餘人攻入長春,收複長春市 ,蔣之軍隊退出。對此,蔣介石認為斯大林欲於東北建立中共政權,分割東北。同年(1946年)4月17日,蔣介石密令徐永昌,對“剿匪戰術應特別注重主動與機動。其戰鬥之對象,不重在攻占城市與據點,要以殺傷其人馬,收繳其武器為目的。各進剿部隊應嚴整紀律,不準駐紮城區。以上各點,希……特予注意研擬編入為要。中正三十五年四月十七日”

“4月21日”

美國必反對俄國壟斷東北,並反對共黨組織傀儡政權,而願協助我政府收複東北主權。如馬歇爾果有卓見,則應以客觀態度認識俄、共絕無誠意者;但馬歇爾非至絕境,必不願放棄其妥協綏靖政策。

這是蔣介石分析美國對共產黨的政策。

翌日(4月22日),蔣介石與馬歇爾再次會談。沒料到馬歇爾亦說出:如果不與共軍妥協,則美國將停止對運輸政府軍前往東北的支援。蓋臨到了蘇聯全力支持共軍的此際,而美國卻要停止對政府軍的援助。

“4月22日”

我中央軍須由美軍代為運輸,一切計劃皆受其牽製,且彼時以撤退其海軍、中止其運輸以為脅迫,使我不能不遷就彼對共黨妥協之建議;殊不知此時對共黨妥協,實無異對俄國屈服,當共黨氣焰囂張之時,其要求條件之苛刻決難忍受。故應對馬歇爾直說之,以促其覺悟也。

4月24日,蔣介石在與馬歇爾會談之際提出東北停戰之條件如下:

(一)本年1月10日之停戰協定(第一次)及其附件,應全部實行於東北。

(二)在東北所有各軍及各軍附屬單位之調遣,應根據本年2月25日之整軍方案予以規定。

(三)東北境內之長春鐵路全線及其兩側30公裏以內之地區,皆應由政府軍接收,共軍不得妨礙政府軍接收。

(四)除第三項以外,共軍所駐地區之政治事宜,由政府及中共雙方代表協議解決之。

以上提案,隻不過是要對當初業已達成的協議再加以認定而已,可是馬歇爾這回卻聲色俱厲地表示不同意見,要求政府單方麵讓步。蔣所期望使其覺悟落空。

“4月28日”

近察馬歇爾之心理及其態度,及極以對共交涉之破裂或停頓為慮,時現恐懼與無法應付之情態,其精神幾已完全為共黨所控製,一唯共黨之要求是從,無敢或違,幾與共黨心理抵觸之條件,皆不敢自共方試談,其畏共之心理竟至如此,餘不得不加以剴切開導。若美國不改變以往之消極政策,而以實力積極支持我政府,則美國在東亞之聲望,亦將因此喪失殆盡,無法挽回矣!馬歇爾若果有政治眼光與國際主義,明辨其美國自身之利害,當能領悟餘言之不謬也。

蔣介石認為擔任國共兩黨調停的美國特使馬歇爾,眼下顯然是轉而站在對共產黨加以安撫的立場上去了。

其實,美國的對華政策沒有改變,杜魯門、貝爾納斯(國務卿)和馬歇爾仍然追求一種幻想:以蔣介石為首的一個聯合政府所統治的統一的親美中國。休戰的唯一條款是容許成立一個聯合政府,這個政府既要使中國共產黨處於從屬地位,又要防止俄國在較廣的程度上插手中國事務。他們害怕內戰,正因為它可能招致蔣介石的垮台,以及中共和(或)俄國取得勝利。即使美國領導集團支持建立聯合政府的設想,而蔣介石卻回避建立聯合政府的計劃,他們仍舊不願考慮放棄蔣介石。馬歇爾所為,並非站在什麼中共立場上。

“4月29日”

美國對東北之政策與對俄、共之態度,必須重加考慮,且須從速決定。以此實為美國對東亞整個問題之關鍵;消極退出、抑或積極參加與領導,應有所抉擇也。切不可再蹈過去“九一八”時代覆轍,以致釀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禍患。如果當時美、英對日能稍用壓力,表示積極行動,則日本當不致如此猖獗,戰禍自可消除矣。今日俄、共在東北之形勢,亦複如是。此時對共黨既非宣言所能製止,唯有準備實力,積極行動――協助我政府並明示其決心;則俄、共皆將懾服。否則,美國在東亞領導之聲望決難維持,而第三次大戰亦必以此為起因矣。

4月29日,馬歇爾向蔣介石報告其與共產黨代表周恩來交涉的經過。據馬歇爾說:“曾向周恩來表示,東北停戰條件,必須共軍退出長春,歸中央軍接防,並由軍事3人會議派小組前往監視。否則,我(馬歇爾)不願再作調解人。周恩來對此並未表示具體意見,但稱必電告延安。”

蔣介石聽取上述報告之後,乃向馬歇爾表示勸告美國對於東北問題須發揮其影響力,要求美國進一步支持他,改變以往“消極政策”。29日馬歇爾支持蔣要回長春,此時蔣對馬氏積極遊說,勸美國積極支持他盡快占領東北,不要重蹈“九一八”對日妥協的舊轍。蔣占東北是決心很大的,以後蔣把東三省戰敗歸咎於馬歇爾,實是推諉與人。

“5月11日”

斯大林邀餘訪俄,此乃離間中、美關係之最大陰謀。斯慣玩弄他人,而餘則不受其欺詐也。唯此事婉拒後,彼將以所謀不遂,惱羞成怒,蓋可斷言。

5月5日,國民政府於西遷8年半之後遷都南京。蔣介石夫婦先於5月3日由漢口飛抵南京,自飛機場至市內,市民夾道肩摩踵接,歡聲雷動。

翌日(5月6日)斯大林令蘇聯駐華大使館武官羅中請蔣經國特派員轉達蔣介石,邀請蔣介石赴莫斯科訪問或在邊境某地會晤。

蔣介石則認為斯大林的邀請是離間中美關係的最大陰謀,宛然謝絕之。

“5月21日”

自我軍克服四平街後,共軍主力潰敗,故其態度又為之一變。且因我拒絕斯大林邀請訪俄之約,故共黨乃不能不依賴美國馬歇爾之調停。

從5月份起,蔣介石春風得意,不可一世。這時美國已幫助蔣介石將其正規軍的百分之八十,約160萬人調集到內戰前線,並於5月19日攻克四平,21日攻克公主嶺。

本來,早在1945年12月27日國共雙方及馬歇爾“三人小組”即已由馬歇爾提出偏向蔣介石的四項方案,其中一項明確規定:“中國內部及東北境內所有軍隊立即停止調動”。1946年1月10日“三人小組”正式發布“一切戰爭停止,軍隊調動一律停止”的命令。兩軍於13日午夜12時停戰。然而,蔣介石為了搶占更多地盤,便下令他們軍隊於14日午夜向廣大解放區進犯。其實蔣介石於1月3日就下達命令:“我軍應予停戰令未下前,占領有利地區。已下令前進某地而尚未到達者,應催促星夜前進。……行動希秘密迅速,勿資共方借口。”

中共方麵,對此當然要針鋒相對,進行反擊。

東三省,是1946年3月27日才接受《東北停戰協議》。但4月1日,蔣介石又借對東北行使主權,繼續發兵東北,進犯東北民主聯軍。5月間。杜聿明指揮所部侵占了四平街、長春、永吉等眾多大中城市。

停戰協定被蔣介石撕得粉碎,反得意地說“共黨乃不得不仍賴美國馬歇爾為之調停”這真是不打自招。

“5月31日”

此次婉拒斯大林邀約赴俄會議,為我外交成敗之重大關鍵。若以馬歇爾最近對餘之態度而言,誠令人絕望,然餘深知俄國扶助中共赤化中國之一貫政策,決不能因餘之赴約而有所轉移,且徒增馬歇爾之疑忌,是適中斯大林離間中、美之陰謀耳。故對美、對俄之外交政策,決不能以馬歇爾個人一時之好惡而變更我基本國策。

斯大林在莫斯科權衡了時局之後,決定請蔣介石到莫斯科來會談,以討論對東北的重新安排;新的安排將把美國人排除在外。

斯大林知道美國根本不會在乎被人排擠在東北之外,他們關心的事主要是避免過多地卷入。

不出斯大林所料,馬歇爾將軍和杜魯門總統都強烈要求蔣介石接受斯大林的邀請。然而他們也有重重顧慮,他們擔心東北將來會納入蘇聯的經濟。

他們認為,斯大林的這一建議增加了國共雙方在既沒有美國也沒有蘇聯介入的情況下聯合統治東北的可能性。於是,馬歇爾便加倍努力地勸說蔣介石與共產黨建立一個聯合政府。

然而,蔣介石對於這些建議置若罔聞。他很清楚――雖然美國人還沒有明白――他的政府和美國政府之間已不可能製定出對付蘇聯的共同策略。因此,他做出蘊藻浜了一項重大的決定――“必要的話,將單獨抵抗蘇聯的侵略”。他不會同意“建立聯合政府”而使中國受到削弱。於是,他拒絕了斯大林的邀請。

“6月13日”

共匪猛犯四平,更番進撲,有蘇俄代表團15人與日俘3萬人參加。

蔣介石日記所指為三戰四平(四平攻堅戰)。四平是敵重點設防城市。四平陷入包圍後,杜聿明一麵下令四平守軍(第71軍;第13軍;第53軍榴炮營;十二保安區17團;遼北保安第1團、第2團;公主嶺保安大隊;裝甲第9中隊;憲兵隊;鐵道警備隊;48兵站……)大修工事,準備死守。一麵星夜從錦州方麵抽調93軍到沈陽。又再三要求援兵,最後,蔣介石不得不同意調53軍馳援東北。敵軍企圖集中兵力從長春和沈陽兩個方麵援四平,以打通中長路,恢複長沈間的聯係。

戰鬥經過:1?路西戰鬥:6月11日外圍戰開始。12日晚,為斷敵空運,遼吉縱隊三師首先攻占四平西部機場,全殲守敵71軍運輸營和保安團一個營共600餘人。13日晚8時20分,一縱二師4團2營以勇猛利落之行動攻下的外圍據點,殲敵4個連,守敵多次瘋狂反擊均被擊退……2?東路戰鬥:突破口為西南角與西北角,此戰21日下午開始,距蔣氏日記時間尚遠,略去。

當時敵軍說:“共軍裝備低劣,一無飛機,二無大炮,對銅牆鐵壁的四平,必將是一籌莫展;”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也吹噓說:“四平固若金湯,國軍訓練有素,共軍難越雷池一步……”

當時香港《華僑日報》沈陽特訊說:“四平街之爭奪戰愈演愈烈。16日上午共軍以4個團兵力衝入市區,當即與國軍發生慘烈白刃戰,戰況之慘前未曾有,為東北曆次戰計所僅見。”

這即是“猛”與“更番”之現實,無可非難。至於所說蘇俄代表團與日俘,無從而知,查遍史料,毫無痕跡。

“6月22日”

分析中共之陰謀;(一)先主張全麵與長期之停戰。(二)各種協定分別先後解決。(三)政治與軍事同時解決。(四)牽入俄國加入調處。(五)對美國代表之仲裁權,隻允限於局部事件或某一特定事件,而不允賦予其對於全盤事件與在三人會議中之最後決定權。凡此皆為其拖延時間,使多項問題無法獲得解決,彼乃得乘機壯大也。

中原解放區是抗戰勝利後由三支部隊彙合而成的。一支是原在鄂豫邊區的李先念、鄭位三等率領的新四軍第5師;一支是從廣東北返的王震、王首道等率領的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一支是河南中部南下的王樹聲等率領的嵩嶽軍區部隊。1945年10月24日,這三支部隊在豫西的桐柏山區勝利會師,以新四軍第五師為主體組建了中原軍區,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委。在蔣介石看來,中原軍區的建立似乎威脅著蔣軍出川的大門,於是糾集大量兵力向這個地區進逼。為了避免衝突,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原軍區機關和主力部隊從1945年12月下旬起就主動撤出這一地區,由平漢路西向東轉移,準備到安徽五河一帶向新四軍主力靠攏。部隊在1946年1月上旬行進到湖北禮山和河南光山一帶時,正值“停戰令”頒發。中原軍區恪守停戰協定,立即停止行進,臨時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這塊地區就地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