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
閱地圖所示共匪擴張之色別,令人驚恐,若對匪作戰專重對付其軍隊主力,而不注重麵積之原則,亦將陷於不可挽救之地步。
共匪之狡計乃在:(甲)盡量在我外圍擾亂,以加重我經濟困難,並掠奪我物資。(乙)對我避做主力戰。(丙)以山地為其根據地。而(甲)項尤當注意也。
自1947年7月至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內外線配合作戰,共殲蔣介石之軍隊七十五萬餘人,迫蔣改用分區防禦方針。
1948年1月,蔣將作戰地區分為二十個綏區,每個綏區轄三至五個旅兵力約三至五萬人,綏區設司令官,掌握綏區軍、政大權,實行“組訓民眾”製度,以擴大地方武裝和補充兵力之不足。將兵力集中於戰略要點和交通線上;並特別要加強中原地區兵力,阻止解放軍向南發展。將孤立的城市兵力撤出,集中兵力於更為重要的大點或主線上,蔣稱之為“總體戰”。
這時蔣介石已由重點進攻轉變為重點防禦了。兩軍相爭中蔣已成為劣勢一方。
蔣介石麵對地圖,總結由優勢轉為劣勢的教訓,不禁驚恐不已。如何回天?能否回天,蔣氏尚有信心。他要以“彼”之長,補己之短。
“2月2日”
東北新立屯與溝幫子各要點相繼失陷,共匪緊逼錦州,沈陽形勢更加孤立,國軍若不積極出擊,作破釜沉舟之決心,則沈陽20萬之官兵皆成甕中之鱉;故分致各軍、師長手書,望其團結一致,同仇敵愾,以九死一生之誌衝出一條血路。
東北方麵,林彪、羅榮桓指揮的東北野戰軍自1月以來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攻勢。
接著於2月7日遼陽、19日鞍山、26日營口、28日開原相繼攻克;3月14日,經23小時的攻堅戰鬥(四戰四平),奪取四平,全殲守敵1900餘人。3月15日,中共中央發了賀電(周恩來擬稿):“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諸同誌及東北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同誌們:慶祝你能收複四平街及在冬季攻勢中殲敵八個整師,並爭取一個整師起義的偉大勝利,尚望繼續努力,為完全解放東北而戰。”
這時,國民黨軍隻剩下了長春、沈陽、錦州3個孤城。陸路交通已被切斷,補給唯有依靠空投,其運輸量極為有限,以致3個城市的糧食與燃料極度缺乏。
“5月10日”
深夜靜慮,此時隻有前進,方是生路。凡事不能必其成功,亦不能過慮其必敗。
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後,蔣介石視桂係為國民黨內部最威脅他的勢力,於是、蔣介石開始打擊桂係。
1948年4月29日決選副總統時,蔣介石在官邸內屏息靜聽電台廣播選舉情形。當廣播李宗仁獲勝時,蔣介石一腳將收音機踢翻,拿起手杖和披風,命令侍從備車。上車後侍從忙問:“委員長,開到哪裏去?”蔣一言不發。司機因蔣介石煩悶時總喜歡到中山陵去,乃向陵園馳去。剛馳進陵園道上,蔣介石忽高叫:“掉轉頭,掉轉頭!”司機乃開回官邸。蔣介石才下車、又立刻上車叫再開出去。車剛駛入陵園,蔣又叫掉頭回去。轉回之後,蔣又命司機開向湯山。隨從侍衛見蔣介石如發瘋一般,恐怕他自殺,乃加派車輛隨行。
從這史料足見蔣介石當時焦煩不安,無所適從的心境。直到深夜,靜下心來,反複思慮,方得到一個“進亦英雄,敗亦英雄”的“圓說”。
“10月15日”
(一)為商決規複錦州之計。(二)為督促長春守軍限期突圍南下。(三)為嚴督沈陽與錦(西),葫(蘆島)兩兵團赴援錦州,以期救護我範漢傑、盧浚泉等忠勇將士。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羅榮桓指揮的東北野戰軍進行了遼沈戰役。這時整個東北地區僅剩下長春、沈陽,錦州3座城市由“國軍”孤守。解放軍的戰略是首先攻占錦州,關閉東北大門,迫使被圍困半年之久,饑餓難忍的長春守軍起義和投城;最後攻占沈陽,解放東北全境。即謂“關門打狗”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