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東北全軍,似將陷於盡墨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
“戡亂”第4年該是蔣生平最難忘的歲月,“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1948年10月,林彪、羅榮桓的四野依據毛澤東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將遼西重鎮錦州包圍得嚴嚴實實,這是決定關外存亡的關鍵,蔣深感問題嚴重,他兩度飛沈陽,當麵向衛立煌、杜聿明等作了軍事部署。15日,就在蔣氏夫婦剛返回南京的時候,錦州換了主人,守將範漢傑、盧浚泉當了俘虜。
緊接著,便是長春守將曾澤生的起義和鄭洞國的投誠;緊接著又是沈陽、遼河下遊一帶廖耀湘兵團的被殲。至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國民黨軍損兵折將47萬,且多係美式裝備的精銳部隊。
蔣在一氣之下,下令將衛立煌逮捕拘留,“幾遭槍決”(李宗仁語)。
蔣在東北大勢已去,但戰事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10月26日),留下了這則日記。
“11月5日”
最近軍事與經濟形勢,皆瀕險惡之境,一般知識人士,尤以左派教授及報章評論,對政府詆毀汙蔑,無所不至。蓋人心之動搖怨恨,從來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然此為共匪造謠中傷之一貫陰謀,以期毀滅餘個人之威信,不竟今意深入黨政軍幹部之中。所謂浸潤之譖,其由來漸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唯此一毒素,實較任何武器尤厲。
蔣介石政府在軍事上一敗塗地,這方麵毋庸多言。在經濟上亦是全麵崩潰。
惡性通貨膨脹、金圓券危機、農村經濟破產、工商業衰退和工人失業等等,蔣政府在經濟上已陷於絕境。
故而引起工農與學生之反抗。
工人罷工運動,因工人失業而迅速發展。重慶、上海、西安、天津、蚌埠、開灤等地先後發生罷工、怠工約千餘起。
農民因為糧荒和苛捐雜稅,而進行反抗者也到處紛起,全國各省均有發生,尤以四川、陝西、浙江、廣東民變最多。四川一省就有一百三十個縣發生“民變”。總計全國約有百萬人左右參加“民變”,反對蔣政權。
全國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反內戰,反迫害,反饑餓,要民主,此起彼伏,波及全國。同時反對美國扶植日本,反對美國士兵侮辱中國女學生的運動,又和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相結合,學運怒潮更洶湧澎湃,震撼了蔣的統治,成為傾覆蔣家王朝的一個重要力量。
約計有:1946年的“一二?一”昆明慘案,得到全國各校的響應。同年12月30日北平發生反美軍暴行學潮。1947年全國各校紛紛響應北平學潮。同年5月,南京發生“五?二○”慘案。繼之全國各校亦紛起響應。同年6月,重慶發生“六?一”反內戰,反饑餓運動。接著全國各校學生紛紛響應。與此同時,爆發了全國性的反美國扶植日本的學潮,一直持續到1948年。同年北平發生“七?五”慘案。全國學生也紛紛響應。
1948年的學運,與反蔣,反美鬥爭緊密結合,像滾滾洪濤,衝擊著蔣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