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意大利人衛匡國的《中國曆史》、法國人馮秉正的《中國通史》相繼問世,這為歐洲人關注中國提供了更多的知識。
1654年:布勞父子出版了《最新中國地圖冊》,一年以後荷蘭使團出使北京,驗證了該地圖的準確性。
1655年:葡萄牙人魯德熙又有《中華帝國史》的著述,稱中國是“智慧的國度”。這也是東學西傳的實質性開端。
1661年:法國出版了拉丁文的《大學》、《中庸》、《論語》,1672年《大學》在巴黎重版。
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撥款資助白晉等6名耶穌會士赴中國傳教。後來,他們先後成為康熙的“教師”和“謀士”,也就成為康熙與路易十四之間溝通的橋梁。
1687年:比利時傳教士將《大學》、《中庸》、《論語》彙總為《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出版後風行歐洲。1688年、1689年、1691年出過此書的法文、英文本,這是係統介紹中國學術的開端。以“四書”“五經”為切入點了解中國文化,算是抓住了核心,有了一個高起點。
1696年:曾在巴黎做外交官的德國漢諾威圖書館館長萊布尼茨出版《中國近事》。同年,中國歸來的李明神父出版《中國現狀新誌》,1697年3月,法國傳教士白晉從北京返回巴黎,一身中國清朝的官服。白晉神父帶去康熙贈送路易十四的禮品和一部《康熙皇帝傳》,該書將康熙皇帝描繪成現實中的哲人王。
1697年:英國另一位自然神論者廷德爾發表《基督教探源》一書,直斥“啟示的神學”不合理、危險,是引起種種迷信的根源,應予清除;大力肯定孔子學說的合乎理性,合乎自然。
1699年(康熙38年):白晉的《中華帝國史》一書出版,此書對中國政治文化的資料記載比較客觀。他認為儒學是全球性的道德;漢語可能成為全球性語言。
1700年: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教士李明寫了兩本書:《中國現狀新誌》、《論中國禮儀書》。
1731年:中國的“用人之道”被英國人采納了。當時的英國人尤斯塔斯寫道:“共和國每一個榮譽或福利,應被作為對真正良好品質的獎賞。這個光輝的準則,曾經在一個國家受到最嚴格的遵守,這就是中國,中國是全世界地域最廣,人口最稠,治理最好的國家,在中國一個人如果不是個真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官吏”。
1735年:法國出版了一部受到廣泛關注的書,書中認為,在中國“一位學者,盡管是農夫之子,也很有希望達到高位,並且還會成為國家的宰相。因為孩子都是平等的”。
百年醞釀終成啟蒙運動
從17世紀中葉以後,大部分在中國的傳教士是法國人,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豐富的學識,在中國長期居住,並且熟悉中國文獻,其中不少人在中國的宮廷中供職,他們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記述,傳播給法國和歐洲的公眾,這使得法國人對中國的了解超過了對歐洲的了解,法國的巴黎大學成了中國文化熱的中心。
中國思想在西方經濟一百多年的傳播、發酵,終於在18世紀初演變成了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法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聲勢最大,戰鬥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而且其他各國的啟蒙思想也大部分來自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