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政略決勝者(3)(3 / 3)

【99】公元前218年12月,漢尼拔在特裏比亞河岸,引誘森普羅紐斯接受會戰,先在正麵加以牽製,然後使用騎兵主力繞過側翼,打擊在敵人的背麵,羅馬軍大敗潰逃。雙方兵力:迦太基人為步兵28000人,騎兵1萬人;羅馬人為步兵36000人,騎兵4000人。

【100】安廷姆現名安濟奧(Anzio),位於羅馬南方約40公裏,瀕臨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是一個重要的港口。

【101】普魯塔克在這裏留下15年的空白,事實上,費邊的一生之中,這段時期沒有什麼建樹。漢尼拔進入意大利是在羅馬建城536年,他在特裏比亞會戰擊潰森普羅紐斯之前,先在泰昔努斯會戰打敗西庇阿。

【102】費邊不為怪異之事所動,並不是他對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抱著藐視的心理,就像他的同僚那樣,誠如李維所言,既不畏天命也不聽人言。費邊的打算是希望這些怪異的事會激起神明的憤怒,使它對羅馬人不要產生任何不利的作用。

【103】從馬上摔下來是不吉利的凶兆,接著另外有一個征候也表示厄運。掌旗手要拿起插在地上的隊標,帶著隊伍開始行軍,他怎麼用力還是拔不出來。根據西塞羅的說法,馬匹受驚是常見之事,隊標用力打進地麵,身體不夠強壯的掌旗手拔不出來,也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地方。

【104】現在的名字叫做佩魯吉亞湖。

【105】公元前217年4月,漢尼拔率領軍隊到達特拉賽米尼湖的北岸,故意將營地設立在塞維留斯和弗拉米紐斯兩軍之間,采用各個擊滅的方式,先設伏對付前者,然後再奇襲後者,幾乎使他全軍覆沒。據說隻有1萬人逃出戰場,大多數帶傷,隻有少數人能返回羅馬;有兩位母親很意外發現自己的兒子回到家中,隻是很快氣絕身亡。

【106】根據波利比阿和李維的說法,米努修斯的名字不是盧契烏斯而是馬可斯,他不是費邊挑選,出於市民大會的指派。

【107】扈從校尉擔任執政官或有軍事指揮權的將領的護衛,攜帶權標和斧頭,象征有打殺的權力。扈從人數為12人,因為早年的伊楚斯坎有12個城市,每城派遣一位執法員為執政官服務。現在他擔任笛克推多擁有獨裁的權力,所以扈從人數是執政官的兩倍。

【108】有人諷刺費邊是漢尼拔的冬烘老師,隻會跟在旁邊搖頭擺尾,慢條斯理邁著方步。

【109】漢尼拔蹂躪桑尼姆(Samnium),搶劫賓尼文屯(Benevetum)周邊地區,這裏是羅馬的殖民地,接著圍攻位於亞平寧山麓的城市泰勒西亞(Tilesia);他發現采取報複行動還是攻占城市,都無法讓費邊放棄位於高地的營寨,主動派軍救援或尋求接戰。漢尼拔施展欺敵作為,率軍進入意大利最富裕的地區康帕尼亞,在笛克推多的注視之下,破壞整個地區的田園和鄉鎮,希望用這個強烈的誘餌,激起費邊的決戰行動。如同普魯塔克所述,出於向導的錯誤沒有到達卡西隆平原,把他們領入卡西利隆的狹窄隘道,地形不利於後續的作戰。

【110】卡西利隆位於卡普亞北方約20公裏,拉丁納(Latina)大道和阿皮安(Appian)大道在此交會,是意大利南部兵家必爭之地。

【111】原文是兩磅半的白銀,羅馬鎊(用英鎊表示)相當於1米那或100德拉克馬。

【112】據說米努修斯損失5000人馬,雖然敵軍的傷亡較重,比起他多不到1000人。

【113】這件事發生在拉丁戰爭時期,大約是羅馬建城414年或340B.C.。

【114】離開費邊的營地大約是1500步(大約2公裏多一點)。

【115】埋伏的兵力是步兵和騎兵各5000人。

【116】荷馬提到希臘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有拍打大腿的習慣,我們從聖經裏看到東方人也是如此。

【117】依據李維的記載,費邊在6個月後結束笛克推多的職位,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當年的執政官塞維留斯(Servilius)和阿提留斯(Attilius),後者是接替弗拉米紐斯的空缺,弗拉米紐斯在戰場被殺。普魯塔克采用波利比阿的說法,執政官的選舉時間將近,羅馬人提名埃米裏烏斯·保盧斯和特倫久斯·瓦羅為下一年的執政官,笛克推多解除原來的權責。

【118】瓦羅是屠夫的兒子,年輕時候在父親的手下做事,等到發跡以後,拋棄這個身份低下的行業;他為了討好人民,支持護民官的暴亂行為,因而獲得執政官的職位。

【119】羅馬通常每年召集4個軍團,每個軍團包括5000步兵和300騎兵,在緊急狀況之下,聯盟的拉丁城邦召集數量相等的部隊,所以總兵力到達42400人;今年要加倍征召,就是8個軍團,作戰部隊超過6萬人。

【120】瓦羅認為最好的行動方案是不計犧牲拚戰到底,極力延長戰爭的時間;漢尼拔的兵力居於劣勢,再拖下去會更加衰弱,在作戰經驗和士氣占優勢的狀況下,他竭盡諸般手段急於求戰。

【121】羅馬人根據行之多年的規定,兩位領軍出征的執政官,隔日輪流擔任作戰總指揮的職務。

【122】根據李維、阿庇安和弗洛魯斯的說法,坎尼是貧窮的村莊,後來因為附近這場會戰而知名;波利比阿在世的年代接近第二次布匿戰爭,他說坎尼是一個城市,羅馬軍隊在此戰敗以後的次年,將這個城市夷為平地。希留斯·伊塔利庫斯(Silius Italicus)同意波利比阿的論點,經過重建以後,普林尼將它列入阿普利亞(Apulia)的城市。

【123】 500名努米底亞騎兵假裝向羅馬投誠,正在會戰最激烈的時候,他們對羅馬軍的後衛發起攻擊。

【124】我們要是對漢尼拔在意大利的特裏比亞、特拉賽米尼和坎尼三場會戰,進行分析和比較,可以知道迦太基人獲得勝利,完全歸功於漢尼拔卓越的用兵和高明的指揮,何況羅馬人的戰爭思想已經落後,使得他的天才可以為所欲為,無往不利。羅馬人認為每一個公民從小習於軍事訓練,都可以成為優秀的將領,誠如蒙森(Monnsen)在《羅馬史》所言:“羅馬人麵臨生死存亡的戰爭,將領的人選每年要用投票方式決定,真是不可思議的怪事。”

【125】維奴西亞位於意大利南部的亞平寧山區之內,也是最偏僻的地區。

【126】根據李維的記載,羅馬有4萬步兵和2700騎兵被殺;波利比阿說是羅馬有7萬人陣亡,迦太基的損失不到6000人。據說迦太基人在戰後洗劫死者財物的時候,發現一個羅馬士兵的屍體下麵有個努米底亞人還活著;這個羅馬士兵在激戰中被砍去雙手,還用牙齒把敵人的耳朵和鼻子咬下來。

【127】漢尼拔為何不向羅馬進軍?根據現代曆史學家的考證,認為他正在構想一個新戰略:準備運用迦太基的全部力量,使戰爭擴展到新的地區,將羅馬人逐出西班牙,奪回撒丁尼亞和西西裏,可以包圍意大利,迫使羅馬求和。事實上隻要攻陷羅馬,其他的地區不費一兵一卒,全部會落到他手裏;漢尼拔並不認為新戰略最好,在缺乏攻城工具和技術的狀況下,麵對羅馬的金城湯池,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128】諾納魯斯(Zonarus)曾經提到,漢尼拔後來知道,沒有乘勝追擊犯下大錯,處在逆境的時候常常舉手向天大叫:“啊!坎尼!坎尼!”在另一方麵,羅馬人願意用防禦作戰對付漢尼拔,因為漢尼拔的優勢在於騎兵部隊,沒有進行圍攻的能力。

【129】卡普亞位於那不勒斯的東邊,共和國時期是全意大利名列第二的城市,僅次於羅馬,貴族和富豪都在此廣建別墅和莊園。

【130】漢尼拔到215B.C.占領卡普亞,使得意大利南部大部分納入他的掌握,就應該組成一支攻城縱列,加強人員的訓練,前去奪取敵人的政治和軍事中心。然而後來的四年戰爭成為互有輸贏的行動,等到211B.C.弗爾維攻陷卡普亞,漢尼拔隻能渡過阿尼奧河,立馬科林尼門前,揮動佩劍表現英雄姿態而已。

【131】祭祀西瑞斯的節慶稱為西瑞利亞(Cerialia)祭典,舉行的時間是4月12至19日。

【132】羅馬人並沒有停止舉行祭典,這是普魯塔克認為在大敗之後的“想當然耳之事”;特別是法律規定守喪期間不得參加宗教活動,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在辦理喪事。等到這段期間過後,還是按照傳統舉辦各種節慶。

【133】努馬為灶神女祭司製定法規,她們要宣誓保持30年的童貞,完成全部期限以後還俗,可以合法結婚;相關細節見本書第二篇《努馬·龐皮留斯》第10節有詳盡記載。

【134】根據費邊·馬克西穆斯的說法,元老院和人民要將笛克推多授予瓦羅,羞恥之心人皆有之,他拒不接受。可見羅馬人對於戰場的指揮官非常仁慈,即使喪師失地還盡量不讓他們受到羞辱;迦太基則不然,即使將領本人沒有犯下過失,隻要戰敗就會被很殘酷的處死。

【135】馬塞拉斯在盧卡尼亞中伏陣亡,時為羅馬建城546年即208B.C.,另外一位執政官克瑞斯皮努斯(Crispinus),因傷勢過重幾天後亡故,這是一場極其巨大的災難,羅馬的曆史從未在一次接戰中損失兩位執政官。

【136】梅塔朋屯是意大利南部最古老的希臘城市之一,位於貝森多(Basento)河口,當時的海運中心,原來是亞該亞人的殖民地,390B.C.被狄奧尼修斯一世占領,後來為盧卡尼亞人所擁有。

【137】李維提過這件事,那位將領是馬塞拉斯;普魯塔克算在費邊的頭上。

【138】塔倫屯現在的名字是塔蘭托(Tarento),瀕臨意大利南部的塔蘭托灣,是意大利主要的海軍基地。

【139】這些部隊可能是在意大利征召人員編成;主政者應該記取曆史的教訓,不能將城市的防務交到這些人的手裏,古往今來這種叛逆事件真是層出不窮。

【140】雷朱姆是現在的雷久(Reggio),與西西裏的墨西拿(Messina)隔著墨西拿海峽遙遙相對。

【141】考隆尼亞是公元前7世紀中葉,亞該亞人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的殖民地,387B.C.受到狄奧尼修斯一世的洗劫,後來成為洛克瑞斯人的屬地。

【142】這些人員是被他的同僚利維努斯(Laevinus)遣送回來,不是馬塞拉斯。

【143】李維沒有提到費邊下令殺人滅口之事,他在《羅馬史》的記載:“城破以後很多布魯提姆人被殺,有些是在混亂之中無法分辨身份,有些是因為羅馬人與他們之間存有宿怨借機報複,還有就是怕他們擁有實力再度叛變。”

【144】羅馬人在攻城之前,會向該城的保護神許願,放棄對城市的保護,奪取以後答應讓祂繼續享受祭祀,或是將這個保護神迎進羅馬的神殿。

【145】這座雕像是黎西帕斯的作品。

【146】 216B.C.—215B.C.之間,漢尼拔占領意大利最富裕的城市卡普亞,在那裏實施冬營。

【147】早在費邊攻占塔倫屯前四年,他的兒子已經擔任執政官,時為羅馬建城541年即213B.C.。

【148】他的曾祖父是費邊·魯拉斯。

【149】他的兒子費邊·格吉斯(Fabius Gurges)後來被薩姆奈人(Samnites)擊敗,連帶喪失執政官的職位,他的父親再也沒有機會在第二次遠征中擔任他的部將。

【150】西塞羅在他的《論老年》中,用相當高明的措辭談到費邊,還有他在自己兒子的葬禮發表的演說:“費邊的兒子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還擔任過執政官的職位,不幸英年早逝,費邊在他兒子過世的時候,表現出自製和沉潛的風範,比起他一生的豐功偉業,令我們這些後生小子更加緬懷不已;他在葬禮上麵發表追悼的演說,我這裏還保留一份文稿,當我讀過以後,認為那些深受推崇的哲學家,比起來也是自歎不如。”

【151】 218B.C.,科爾涅裏烏斯·西庇阿的父親老西庇阿奉命率領一支軍隊,從馬賽登陸接著前往厄波羅河,拒止漢尼拔東進,因為到達已晚未能攔截,繼續前進攻擊漢尼拔在西班牙的基地,到211B.C.老西庇阿連遭慘敗,在戰場被害;他的兒子科爾涅裏烏斯·西庇阿後來尊為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Scipio Africanus)是漢尼拔的征服者。

【152】李維在《羅馬史》第28卷,對這場爭執有詳盡的敘述,讀者可以參閱。

【153】克拉蘇身為祭司長,按照法律規定不得離開意大利,所以費邊才會慷他人之慨。

【154】西庇阿獲得元老院授權,可以向盟邦要求建造和裝備一支新艦隊所需的物質,很多行省和城市自願征收和供應穀物、鐵塊、木材、織物和帆布,使他在砍伐船材以後,不過4天的時間,建造出30艘新船,加上原來的船隻,足夠運輸和作戰之用。他們還派遣7000名協防軍,參加對阿非利加的遠征行動。

【155】西庇阿遠征阿非利加的兵力是2個軍團和召募的協防軍,一共有25000人,40艘戰船和400艘運輸船;等到哈斯德魯巴爾(Hasdrubal)回到非洲以後,又編成一支迦太基部隊,共有2萬名步兵、6000名騎兵和140頭戰象。

【156】漢尼拔在克羅頓(Croton)接到返國的命令,將不能帶走的馬匹殺死,公元前203年6月23日在休戰條約的保護下,軍隊登船,兵力大約是15000到2萬人,抵達阿非利加在理普提斯(Leptis)登陸,漢尼拔接著向內陸前進,到處搜集馬匹,盡快編組騎兵部隊;迦太基人知道他到達的消息,拒絕批準和約,拘禁羅馬的使臣,雙方的關係再度破裂。

【157】 202B.C.西庇阿與漢尼拔展開最後的對決,雙方投入主力部隊發起查瑪會戰,迦太基軍戰敗損失2萬人,羅馬軍陣亡1500人,現在戰爭已經延續16年,羅馬方麵疲憊不堪,簽訂和約能確保戰勝者的利益。

【158】費邊亡故於羅馬建城551年或203B.C.,參閱李維《羅馬史》第30卷第26節。

【159】有的史家認為鐵幣的說法不正確,因為底比斯不使用這種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