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之外,曾國藩還創辦了翻譯機構和兵工學校,以培養機械製造方麵的工程技術人才。1871年,曾國藩還與李鴻章聯名奏請派幼童赴美留學,其中包括詹天佑。這對我國以後派遣留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
雖然曾國藩的洋務活動不是很多,時間也不長,但是他卻是創始者與帶頭人,所以,他在近代中國洋務運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抑鬱而亡
曾國藩多年以來,視力微弱,常患暈眩之症。剿撚無功而回任兩江總督之後諸事棘手,心情沮喪,憂思過度,身體愈衰。1869年又北上出任直隸總督,日理萬機,更加勞累過度。1870年,曾國藩右眼失明,更是雪上加霜。可是就在此時又發生了天津教案。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法國天主教士在天津望海樓修建教堂,還開辦了“仁慈堂”,收養棄嬰和孤兒。但是該堂在1870年不斷發生嬰兒失蹤、死亡等事件。於是天津百姓與法國天主教發生衝突,打死了法國傳教士豐大業等二十多人,並焚毀教堂等外國駐華機構。這就是天津教案。該事件完全是法國傳教士借傳教之名欺壓中國百姓所致。
案發後,列強向清政府抗議,並集結軍艦示威。清政府於是派曾國藩處理此案。曾國藩屈從於列強壓力,完全滿足了法國侵略者的要求,任意逮捕八十餘名無辜群眾,重刑逼供,還決定由清政府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去法國道歉。一時間,全國輿論嘩然,朝野皆指責曾國藩是漢奸、賣國賊。
其實,曾國藩完全是按清政府的指示去處理,而此時卻成為替罪羊。這令曾國藩深感難堪,倍加寒心。
1870年冬季,曾國藩在一片咒罵聲中離開北京,回到南京,第三次就任兩江總督。由於重病纏身,加上長期的精神抑鬱,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病逝於兩江總督衙門。
朝廷得知曾國藩病死任上,遂輟朝三日,追贈他為太傅,諡以文正,準入京城昭忠寺、賢良寺,並在湖南原籍、南京等地建立專祠,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給予他漢族大臣中最高的禮遇。
李鴻章——權傾一時,生前身後遭世人唾棄
與洋人爭辯一生
李鴻章(1823-1901年),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生於清宣宗道光三年。安徽合肥人,清末洋務派首領。道光進士,曆任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以“自強求富”為名,大辦洋務,陸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津榆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和招商局等,並創建北洋艦隊。清德宗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因接受沙俄300萬盧布的賄賂,被趕出總理衙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和慶親王奕匡代表清政府與入侵各國使臣簽訂《辛醜條約》。
李鴻章是晚清權傾一時的人物,他的一生幾乎與晚清相始終,晚清中國的命運與李鴻章密切相關。李鴻章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太平軍和撚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子;他出洋訪問、創辦中國近代企業,是洋務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影響;《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都是由他談判而最後締結,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關涉到晚清政府的命運。誠如梁啟超《李鴻章傳》中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李鴻章又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他熱衷權勢,長期掌控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軍事大權,聚集一批軍政人才為其所用;有同僚稱其可殺,康有為拒絕他加入強學會,孫中山向他上書變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鴻章的一生極富傳奇性。
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被一名刺客擊中,子彈卡在他左眼下的骨頭縫裏,沒有醫生敢在這個位置下手術刀,李鴻章給朝廷的電報隻有六個字:“傷處疼,彈難出。”
1895年4月,帶著《馬關條約》草約和臉上的繃帶回國的李鴻章,發現他成了舉國的“公敵”:朝廷斥責他辦事不力,官員說他喪權辱國,民間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銀子,更有人公開聲明要不惜一切殺掉他以雪“心頭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