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為官施政忠字當頭(3)(3 / 3)

曾國藩的廉矩之名朝野共仰,聲名有加,而一些同僚卻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原因是他對於那些貪官汙吏,竭力主張查辦:

嚴麗生在湘鄉不理公事……,聲名狼籍。如查有真實劣跡,或有上案,不妨抄錄付京,因有禦史在彼處查訪也。但須機密。

至於賢良之士,曾國藩則力為推薦或挽留,他說:

朱明府之得民心,予已托人致書上遊,屬其久留我邑。若因辦餉得手,而遂愛民勤政,除盜息訟,我邑之受賜多矣。

對於國家,曾國藩於鹹豐元年(1851)三月初九日曾上一折,言兵餉事。四月二十六日進一疏《敬陳聖德三端》,其言激直,有人憂其會因此獲皇上譴斥。其上疏之故,具見鹹豐元年(1851)五月十四日寫給弟弟的信中:

二十六日,餘又進一諫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其言頗過激切。……餘之意蓋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為不尊,堂上則誥封三代,兒子則蔭任六品,不為不榮。若於此時再不盡忠直言,更待何時乃可建言?而皇上聖德之美,出於天性自然,滿廷臣工,遂不敢以片言逆耳。將來恐一念驕矜,遂至惡直而好諛,則此日臣工不得辭其咎。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將此驕矜之機關說破,使聖心日就兢業,而絕自是之萌。--此餘區區之本意也。現在人才不振,皆謹小而忽於大,人人皆習脂韋唯阿之風,欲以此疏稍挽風氣,冀在廷皆趨於骨鯁,而遇事不敢退縮。--此餘區區之餘意也。折子初上之時,餘意恐犯不測之威,業將得失禍福置之度外。不意聖慈含容,曲賜矜全。自是以後,餘益當盡忠報國,不得複顧自家之私。……父親每次家書,皆教我盡忠圖報,不必係念家事。餘敬體吾父之教訓,是以公爾忘私,國爾忘家。計此後但略寄數百金舊債,即一心以國事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於意中。

於此,足見曾國藩對於國家的態度。

6.為官不驕不奢,切忌功高震主

明朝大將戚繼光說:”居官不難,聽言為難;聽言不難,明察為難。“曾國藩不僅能”聽言“,也善於”明察“.曾國荃給哥哥寫了一封信,說了很多奉勸的話,曾國藩當即寫信表示讚賞:古代君主有諍諫的良臣,今天兄長有諍諫的賢弟。我近來做官太高,虛名太大,我常常為聽不到規勸諷諫而深深憂慮。如果九弟果真能隨時規勸諫阻,再加上一二位嚴厲可怕的朋友,時時以正言相勸相勉,這樣我就內有耿直的弟弟,外有敬畏的朋友,那麼我也許能避免大的災難啊!凡身居高位的人,誰不敗在自以為是上!誰不敗在厭惡聽到正直的進言上!

曾國藩勸誡曾國荃:身居高位,不可驕傲。但曾國荃總是聽不進去,曾國藩不得不又給他寫一封信:”你對我的勸戒,總是不肯虛心體驗,動輒辯論一番,這最不可取。我們身居高位,萬眾矚目,不可不慎。大凡總督巡撫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自滿自足。君子過人之處,隻在虛心而已。不但我的話你要細心尋思,而且外麵所有的逆耳之言,你都應該平心考察一番。所以古人認為,居上位不驕極難。“

做官的人,做大官的人,做官做久了的人,一容易驕傲,二容易奢侈,有時不一定自己想這樣,而往往是別人迫使自己這樣。曾國藩就遇到過這樣的事。

一天,曾國藩的屬下李翥漢說,他依照李希帥的樣式打了一把銀壺,可以燉人參,可以煮燕窩,花費了八兩多的白銀。曾國藩聽說後深深感到愧悔。他說:”現在百姓都吃草根,官員也多屬貧困,而我身居高位,驕奢如此,並且還竊取廉潔節儉的虛名,真是令人慚愧得無地自容啊!以後應當在這些方麵痛下針砭的工夫!“

還有一天,魁時若將軍與曾國藩談心,說他家四代都是一品大官,而他家的婦女並沒有穿戴綢緞軟料。這給他很大震動,他反省自己,平日常常以”儉“字教人,而近來在飲食起居卻”殊太豐厚“;自家的婦女在穿戴上也過於講究了。他”深恐享受太過,足以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