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軍械所是一個綜合性軍火工廠,主要生產子彈、火藥、炸炮、劈山炮和火輪船。其重要成就是自己試造的小火輪,主持該輪製造的負責人是蔡國祥,科技人員則為徐壽、華衡芳。
徐壽(1818-1884年),字雪村,江蘇金匱縣(今無錫市)人。“幼嫻帖括,習舉業”,斷以為無裨實用,遂“專研博物致知之學”.積歲勤搜,凡數學、律呂、幾何、重學、化學、礦學、汽機、醫學、光學、電學,“具窺見原委,尤精製器”.徐氏以博學多才著稱,曾自製過指南針、象限儀等器具,還仿製過墨西哥銀元。
大量一流的科技人才靡集於安慶內軍械所,開始了緊張的工作。隻用了一年的時間,便造了第一台輪機。該機的計算由華衡芳負責,徐壽主持設計、施工、徐壽次子徐建寅參與其事,“出奇思以佐之”.曾國藩在日記中記載了觀看輪機試演的情況:
其法,以火蒸水氣,竅入筒。筒中四竅,閉前二竅,則氣入前竅,其機自退,而輪行上弦,……竅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不知也。
在此基礎上,於同治二年(1863)元月初,在安慶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該船“長五十餘尺,每一時行四十餘裏”.曾國藩“登船試行江麵”,親自命名“黃鵠”.
同治元年(1862),中國最早的機器製造局在曾國藩的手下誕生,炮廠也興辦起來了。
江南製造局是洋務派創辦的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基地。此局原設虹口,同治六年(1867)移至高昌廟,建成機器、木工、鑄銅鐵、輪船、熟鐵、鍋爐、槍炮等廠(工場)以及船塢和碼頭。此後又增設了火藥廠、子彈廠、水雷廠、煉鋼廠。當年有工人五百名左右,兩年後達到一千三百名。曾國藩任命徐壽總理局務。
徐壽憑借這一有利條件,使自己的科技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於製造炮、槍、彈多所發明,自製鏹水、棉花藥、汞爆藥,並為化學工業之先導,而塞銀錢出海之漏厄”.同治七年(1868),曾國藩親臨江南製造局視察,“見之大樂”,容閎“乘此機會,複勸其於廠旁立一兵工學校,招中國學生肄業其中,授以工程理論與試驗,以期中國將來不須用外國機械及外國工程師”,曾國藩“極讚許,不久遂得實行”.
同治七年的一則日記就記下了他觀看火輪船的試演情境:“其法以火蒸水氣,氣貫入筒,筒中三竅,閉前二竅,則氣入前竅,其機自退,而輪行上弦;閉後二竅,則氣入後竅,其機自進,而輪行下弦。火愈大,則氣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前後試驗了一小時,曾國藩喜不自禁;暗喜洋人的智慧技巧,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出來,他們再也不能因我們無知而輕傲我們了!可別小看了這台機器所發生的聲音,這可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先聲啊!
曾國藩說:“尋求自強的道路,總的來說應以整頓政務,尋求賢才為當務之急,以學習製作槍炮,製造輪船為入手工作。隻要洋人長處我們都有,他們順服我們報以恩德有器械,他們反對我們報以怨怒也有器械。
曾國藩說:如果我們沒有器械作為依靠,那麼理曲固然有罪,理直也仍然有罪;怨恨他們有罪,施以恩德也有罪。人人獻媚洋人,我們沒有能力製服他們;人人仇視洋人,我們也沒有辦法利用他們。
這些都是從現實中獲得的慘痛的經驗和教訓,即使在今天也沒有失去它的認識價值。
在曾國藩此次視察兩個月之後,江南製造局第一艘輪船製成。曾國藩”親自登舟,試行采石磯“並命名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廠務安吉“.該船”汽爐、船殼兩項,均係廠中自造,機器則購買舊者參用,船身長十八丈五尺,闊二丈七尺五寸“.較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的”黃鵠“號,有明顯進步。到曾國藩去世前為止,該局後來又陸續建造了三艘輪船,分別命名為”操江“、”測海“、”威靖“.
4.借商強國,遣人留學以興邦
”借商以強國,借兵以衛商“這是中國古代開明的官員所極力提倡的,曾國藩也注重商業與國家、民生、軍隊的關係。對於老百姓來說,重要的是衣食住行有保障。在生活中,一是有飯吃,二是有錢花,這樣,人心就可以安定,生活有保障,人民就願意接受教育。所謂”富而後教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育施行了,人們就會按合乎社會標準的道德準則來要求自己的行為。這樣,社會風氣就會好起來,社會也就有秩序,天下也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