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羅斯福(2)(3 / 3)

訪蘇期間,霍普金斯還親自到前線進行了考察,蘇聯人民的英勇鬥爭精神和必勝信念,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致後來每當駐莫斯科的軍事觀察員發回悲觀的報告時,霍普金斯便表現出極端的憤怒,認為他們依據的隻能是受偏見影響而歪曲了的猜想。

霍普金斯訪蘇,是戰時美國對蘇關係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羅斯福由此獲得了有關蘇聯實力和前途的大量可靠情報,加深了對蘇聯的了解,從而堅定了他援助蘇聯的信心。9月底,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簽訂了10億美元的援蘇議定書,據此,美、英每月將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和其他軍火。

11月7日,羅斯福宣布蘇聯為《租借法》受援國,美將向蘇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在援助和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同時,羅斯福也注意了美英兩國戰略合作關係的加強。自租借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實際上已同英國站在一起了。羅斯福出於對反法西斯事業正義性所抱有的信念,獨自承擔了援助英國的全部責任。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把金錢、武器源源不斷地出借給英國,甚至還命令年輕的士兵們駕著飛機投入戰鬥,或許還要犧牲生命。但是,他一直沒有就這一事業的原則和目標發表過宣言。而德國進攻蘇聯後,斯大林就立即在廣播演說中明確宣布,他們所從事的衛國戰爭,“不僅要消除我國麵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

羅斯福深感自己在政治宣傳方麵落後了,他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他曾試圖在一篇關於四大自由的演說中公開表明美國政府對這場戰爭的原則立場,但又覺得那僅是單方麵承擔義務,就像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那樣,隻對美國有約束力,而對盟國卻沒有。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由美英兩國作出一個關於戰爭目的與理想的聯合聲明,借以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為之戰鬥的崇高目標。

在羅斯福於7月底的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息之後。8月初,在一支艦隊的護航下,總統率領有關軍政人員乘坐“奧古斯塔號”,秘密來到紐芬蘭附近的大西洋海麵上,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戰時第一次首腦會議,史稱“大西洋會談”。在以後的幾天裏,兩位政治家縱談世界局勢,商討共同的戰略方針。在最後一天,8月12日,他們在“奧古斯塔號”的方形大艙內起草了有關戰爭目的聯合聲明——《大西洋憲章》。

憲章提出了8點主張,包括不進行擴張,反對違背人民意願的領土變更,各國人民擁有主權和自治權,在獲得原料和貿易方麵機會均等,消除人類的恐懼和匱乏,公海航行自由,建立廣泛持久的普遍安全體製,解除侵略者武裝等。

其中第四點和第八點有關國際貿易和維護戰後和平的聲明曾有很大爭議。美國希望消除世界貿易中的人為限製,英國則不願放棄帝國特惠製,於是在自由貿易之前,加上了“適當考慮各國目前義務”一語。在第八條中,羅斯福則刪去了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代之以“普遍安全體製”,以免英國公眾聯想起國際聯盟。

《大西洋憲章》雖與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如出一轍,但此時此地卻是一篇反法西斯侵略的宣言。它體現出一種抽象的道義力量,擁有廣泛的宣傳價值,從中既可以看出美國傳統外交的影子,如自由貿易和航海自由,也能找到羅斯福新政的印記,如免於恐懼和反匱的自由,公平的社會保障等。

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刻接受了它。到9月15日,已有14個國家附議了憲章,它的基本原則成為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的政治基礎,並為後來的《聯合國憲章》所采納。

在大西洋會議上,羅斯福拒絕了丘吉爾要美國參戰的請求,但他的言行使丘吉爾相信,美國將為介入戰爭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這正是羅斯福從威爾遜那裏學來的“曆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