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眼前美、英、蘇三家鼎立局麵,為保證美國在未來的聯合國中的優勢地位,羅斯福認為有必要預做安排,即為美國尋找一個可靠的支持者。他選中了中國,因為中國國民黨政府向來奉行親美政策。雖然中國現在還不具有大國地位,但羅斯福相信,美國可以幫助它取得這一地位。
當1943年莫斯科外長會議討論《普遍安全宣言》時,美國國務卿赫爾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說:“我的政府認為,中國已經在世界範圍內作為四大國之一進行戰爭。對中國來說,現在如果俄國、大不列顛和美國在宣言中把它拋在一邊,那在太平洋地區很可能要造成可怕的政治和軍事反響。”
莫洛托夫承認赫爾言之有理,於是通過外交途徑商定,由中國駐莫斯科大使傅秉常受權與三國外長一起在宣言上簽了字。一個多月後,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又作為大國首腦與羅斯福、丘吉爾舉行了開羅會議。這樣,中國在名義上就成為“四大盟國”之一。
羅斯福關於建立聯合國的構想很快取得了英、蘇兩國的讚同,並且出現了最初的聯合國組織,這就是1943年11月由美牽頭建立的“聯合國救濟總署”(簡稱“聯總”)。它的任務是“向受戰爭破壞地區的人民提供衣、食、住、行、醫療”等方麵的援助和服務,以創建一個“更加穩定的世界”。聯總的成立及其活動,為以後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經驗。美國很快就控製了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聯總,顯露出世界霸主之相。羅斯福甚至未與各成員國商量,就任命美國人赫伯特·萊曼為聯總首腦,各國隻好接受即成事實。
實際上,盡管英、蘇讚成建立聯合國但在這個國際組織的某些細節上並不取得完全一致。羅斯福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1943年12月,三巨頭在德黑蘭聚會,主要商討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羅斯福決定利用這一機會,先爭取三大國在原則問題上達成協議,而把具體分歧留待以後去解決。他知道,一旦涉及具體問題,丘吉爾和斯大林都不好對付,但如果他能誘勸他們表態支持某些基本的原則,那麼一旦簽訂和約,現在他們所作的那些籠統含糊的承諾,到時候就會發揮某種杠杆作用。
這些基本原則是:新的國際組織以各國人民自由平等為基礎,將比過去的國際聯盟更具備強製性的有效手段,它要像警察部隊那樣,迅猛地撲滅戰爭的星星之火。
斯大林和丘吉爾熱烈讚同這樣一個聯合組織,大家一致同意羅斯福竭力堅持的基本原則。於是在《德黑蘭宣言》中有了下述文字:
“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以及所有國家負有創造和平的無上責任,這種和平將獲得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大眾的擁護,並在未來的許多世代中排除戰爭的禍患和恐怖。”
“我們將尋求所有致力於消滅暴政的人民的國家之合作和積極參加……我們隨時歡迎它們自願加入到這個民主國家的世界大家庭中來。”
德黑蘭會議後,美國加緊為聯合國的成立做具體準備。此時,美國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向羅斯福提交了一份意義深遠的計劃,建議成立國際金融組織,促進美國外貿,避免1929年經濟大危機重演。羅斯福看到該計劃使他的戰後世界藍圖更加完善,欣然接受。
在美國的積極倡導下,1944年7月1日至22日,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的《最後決議書》規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即各國貨幣直接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彙率,可按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的比價,隨時在美國兌換黃金。為此,會議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附屬機構“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由於美國認購了世界銀行91億美元資本中的31。75億,並擁有基金組織中1/3的表決權,因而從一開始,美國人就從人事和資金上完全控製了這兩個機構。
接下來,四大國的外交代表於1994年8月至10月在華盛頓的敦巴頓橡樹園召開會議,討論建立聯合國的具體組織事宜。美國國會兩院也已分別通過了康納利決議案和富布萊特決議案,保證支持美國參加戰後國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