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羅斯福(3)(3 / 3)

為了營造四大國親密和諧的會議氣氛,羅斯福在白宮舉行的歡迎會上發表了即席講話。他說:“這種會議常使我想起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E·史密斯的先生的老話。此人當過紐約州長。他對解決勞資之間的問題是非常得心應手的……他說,如果你能把各方請進擺著一張大桌子的房間,讓他們脫去上裝,把腳翹到桌子上,再給他們每人一支上等雪茄,那麼你總能使他們談到一塊去的……你對熟悉的人怎麼恨得起來?……我知道你們就是本著這種精神來工作的。”他希望四大國成為朋友,“把腳翹到桌子上”。

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四國就聯合國組織的總形式和許多具體細節都達成了一致。會議通過的《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規定了聯合國組織的宗旨與原則以及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秘書處等重要機構的組織權限。但在安理會的否決權問題上,美蘇發生了嚴重分歧。蘇聯堅持要求保證常任理事國的絕對否決權,美國則認為,作為當事一方的常任理事國不能否決有關討論和行動。蘇聯還擔心聯合國大會中會形成以美國為首的美洲集團和英聯邦集團,因而提出接納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同時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對此,美國以自己有50個州亦應有50個席位予以反駁。這兩個問題最後未能達成協議。

1945年2月,美英聯軍和蘇聯紅軍開始從東西兩翼向德國腹地進攻,德國法西斯的壽命危在旦夕。隨著軍事勝利的到來,三大國盡快達成戰後安排顯得格外重要。

作為聯合國組織的總設計師,羅斯福的心情更為迫切。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他必須找到排除最後障礙的辦法。他仔細分析了他的兩個對手,覺得他們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民族利益。由此他意識到,絕不可能把舊世界的一切推倒重來,用全新的材料去建築國際大廈。相反,隻能在一個被毀壞的文明世界的廢墟上動工,清除那些無用而礙事的瓦礫,利用留存下來的完好結構,這裏補上一些磚瓦,那裏安上一個新拱門。想通了這個道理,他決定作出必要的妥協。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頭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再次聚首。這次會議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在下述問題上達成一致:關於大國否決權問題,三國同意,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論是否當事國,對實質性問題均有否決權;關於代表席位問題,蘇聯撤回在聯大擁有16個席位的要求,美英則同意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擁有聯大的正式代表權;關於托管地問題,美國同意,聯合國托管範圍僅限於戰敗國的殖民地,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和自願交由聯合國托管的地區,不再堅持原來的所有殖民地都交聯合國托管的主張,從而滿足了英國的要求。

會議還決定於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成立大會。至此,有關聯合國組織的問題終於得以妥善解決。

然而就在舊金山會議召開前夕,1945年4月12月下午3時35分,羅斯福停止了痛苦的呼吸。一代偉人羅斯福卻因心血耗盡而猛然長逝,他終於未能親眼看到他精心設計的聯合國組織的誕生。

羅斯福總統的遺體運回華盛頓後,並沒有像以前的林肯總統和後來的肯尼迪總統的遺體那樣,放在國會大廈圓形大廳供人瞻仰。他生前不希望那樣做,他的遺願得到了尊重。

富蘭克林·羅斯福逝世的消息,迅速地傳遍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都沉痛地悼念他。斯大林、丘吉爾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紛紛發來唁電,表彰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富蘭克林·羅斯福雖然沒有看到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雖然沒有讓畫家完成他所希望的水彩畫像,但是,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在他逝世25天後,作惡多端的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他逝世3個多月後,日本法西斯也投降了。他的畫像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在世界人民心中卻樹起了一座豐碑。人民,愛好和平的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在這一偉大戰爭中所作出的曆史功績。

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勇敢頑強、不向任何困難挫折低頭的品質和獨立自主、維護和平的正義績業,使他進入了世界名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