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戴高樂(2)(1 / 3)

這時,戴高樂已開始在成立不久的高級軍事研究中心供職,後來這個地方以“元帥之校”而知名。與政治家打交道使戴高樂感到幻想破滅,不過也養成了他對政治的終身興趣和對政客的極端蔑視。1937年底,陸軍部長達拉第不顧甘默林將軍的反對,把戴高樂的名字重新列入晉升名冊,隨後又任命他為駐梅斯的第507坦克團上校團長。這實際上是明升暗降,陸軍部的那些人對戴高樂晉升的反應是“幸災樂禍”,一則可以把他趕出陸軍部,二則存心要看看總是鼓吹紙上坦克的戴高樂,用鋼鐵坦克能搞點什麼名堂出來。

戴高樂一點不為離開巴黎而感到失落,他對自己的新職位十分滿意,因為這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他的理論的絕好機會。他全然不顧坦克上的油汙,戴著他的白手套,興致勃勃地搞他的軍事訓練,因此得到了一個頗有敬意的外號“摩托上校”。

1938年7月14日的國慶日演習中,戴高樂指揮他的坦克以別開生麵的陣勢讓那些長官們大開眼界。不過梅斯的軍事長官吉羅將軍,一方麵就坦克團的訓練有素對戴高樂表示祝賀;另一方麵他又說,隻要他還活著,就別想在他的防區看到戴高樂的理論付諸實踐。

可想而知戴高樂的設想,仍未能實現。就在這次演習後不久,戴高樂的父親亨利·戴高樂去世了。11月份,他的老朋友,一貫支持他的埃米爾·梅耶上校也去世了。生活中一下失去了兩個對他具有重要意義的長輩,的確是令人傷感的。然而,更令戴高樂憂慮不安的是歐洲局勢的發展。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此之前的3月,希特勒占領了奧地利,實現了他計劃已久的德奧合並,希特勒獨霸整個歐洲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但是法國國內仍然麻木不仁,多黨派政治導致的內閣動蕩、更替頻繁,並沒有因為大戰臨近而有所改觀,從1938年3月到1939年9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閣就更換了3次,政府的不連續性使法國的內政外交頗受影響。

盡管達拉第與張伯倫一再退讓、妥協,但戰爭還是來到了家門口。法國政府戰爭準備嚴重不足,明顯就暴露出準備不足的缺陷,等待時機的戴高樂終於脫穎而出。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波蘭,並在短短16天的時間內就占領了這個飽受淩辱的國家。9月17日,蘇聯軍隊也從波蘭東部邊界進入這個國家。曾經在《洛迦諾公約》對波蘭領土保持完整作出保證的法國和英國,還未作出反應,這場入侵就已經結束了。實際上,如果英法在西線采取行動的話,這場世界大戰即使不能避免,至少一開始就會給希特勒當頭一棒。然而,英法僅僅是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此外不僅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措施,反而聽任希特勒把戰火燃到北歐。

此時的戴高樂率部駐守在阿爾薩斯,他目睹風雲變幻,憂心如焚,卻因遠離決策中心,無能為力。

1939年11月,他致信總參謀部,繼續不遺餘力地闡述裝甲部隊的效能,再次提出綿延漫長的戰線是難以防守的。

1940年1月,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滿心焦慮,到巴黎再一次遊說,在雷諾的住所遇到了前總理萊昂·勃魯姆。他們談起戰局,勃魯姆竟然認為,德國人不可能東進,因為那樣會使他們深陷於蘇聯的領土中;他們也不可能西進,因為他們無法對付馬其諾防線。可見,法國政界人物對德法力量的對比,無知到何種地步!而法國民眾的態度也就不難推測了。

l月26日,戴高樂又作了最後一次努力。他給最高統帥部和政界的80位要人各送了一份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指出敵人將從空中和陸地兩方麵以極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大舉進攻,法國的防線將隨時被突破。隻有用機械化部隊對付機械化部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必須立即作出建立必要的機械化部隊的決定。必要時可與英美合作,製定出一項“宏偉計劃”,建立一支能獨立作戰的機械化部隊。但是戴高樂隻是白費筆墨而已,他的所有建議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引起統帥們的注意。

法國災難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軍隊於拂曉時分侵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西線發動了攻擊。盡管從多種渠道已獲得德軍即將進攻的情報,但由於長時間的“西線無戰事”,法國人不可避免地措手不及。

就在法蘭西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戴高樂的人生道路也到了緊要關口。

1940年6月5日夜間,雷諾改組政府,任命戴高樂為國防部次長(負責國防事務的副國務秘書)。6日清晨,坦克部隊總監德勒斯特蘭將軍聽到廣播後叫醒了戴高樂,告訴他對他的新任命。戴高樂顯得很平靜,也許他事先已有耳聞。因為6月1日,魏剛將軍召見他時,他曾順道拜訪過雷諾。不過表麵上的平靜掩飾不住內心洶湧的波濤。盡管形勢危急,他作為軍人可以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但是兩次參加戰鬥已經使他意識到,法國軍隊的問題不在那些願意拚死一戰的將士,也不在裝備、軍械上,而是在那些一心隻想求和的最高統帥部的決策人物身上。這個時候進入內閣,也許還能起點作用,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法蘭西的心髒,可以參與決策,可以影響首腦人物,可以……不過,戴高樂心中也有一絲隱憂,憑他對那些高官們的了解,他不可能不明白他的力量是多麼微小。盡管各種想法在心中往複交織、掙紮不已,戴高樂還是懷著些許憧憬走馬上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