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社爾擊破西突厥處月部落和處密部落後,率軍穿過焉耆的西境,插到龜茲北麵,分兵五路,向各城發動突然襲擊。焉耆國王龍薛婆阿那支放棄都城,投奔龜茲,命令軍馬據守東部領土抗拒。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生擒阿那支,斬首。改立其堂弟龍先那準當焉耆王,讓他繼續向唐朝進貢,重建一個親唐的政權。
龜茲嚇得如驚弓之鳥,僦僦不可終日,守城將士多棄城逃走。阿史那社爾挺進到磧口,距龜茲國都伊邏盧城三百裏,派遣伊州刺史韓威帶領一千多騎軍做先鋒,驍衛將軍曹繼叔隨後繼進。唐軍抵達多褐城,龜茲王布失畢命丞相那利和羯獵顛等率五萬兵馬迎戰。兩軍稍許接觸,韓威假裝失利,向後敗退。龜茲軍追擊,奔馳三十裏。韓威與曹繼叔的兵馬會合,龜茲軍人已饑疲,戰馬困乏,掉頭退卻,曹繼叔以逸待勞,配合韓威趁機反擊。龜茲大敗,北逃八十裏,退保都城。阿史那社爾揮師疾進,逼近伊邏盧城,炫耀武威,逼迫對方投降,並且進行攻城的準備。布失畢失魂落魄,一籌莫展,酷如長疥瘡的公豬一樣轉來轉去,帶著輕騎潛出城門,向西逃竄。阿史那社爾輕而易舉地攻下了伊邏盧城,留下郭孝恪駐守。
沙州刺史蘇海政和尚輦奉禦薛萬備率領精銳騎軍追擊布失畢,窮追六百裏。布失畢窘困急迫,嚇得魂飛天外,慌慌張張投奔到撥換城,緊閉城門,固守頑抗。阿史那社爾進抵城下,發動攻城,曆時四十天,攻陷城池,生擒布失畢及羯獵顛。
那利隻身逃脫,勾引西突厥兵及本國殘兵共一萬多人,殺了個回馬槍。郭孝恪在都城外安營紮寨,龜茲人通告他那利會來偷襲,郭孝恪並不在意。那利的兵馬突然發起攻城,郭孝恪率部眾一千餘人準備進城時,那利的將士已攀上了城牆。城內的降兵與那利軍裏應外合,共同夾擊郭孝恪,飛箭投石如同瀑布暴雨一般,剛剛進入城內的郭孝恪抵擋不住,想反衝出城外,轉戰到西門,不幸被亂箭射死。城中大亂,兵部郎中崔義超集結敢死壯士二百人,保護軍需糧草,跟敵軍展開巷戰。曹繼叔和韓威也在城外紮營,得到戰報,自西北角發起強攻。激戰一夜,天亮時那利兵撤到城外,被唐軍斬殺三千多人,城中才安定下來。
十多天後,那利又率龜茲軍一萬餘人從山北發起攻擊,打算奪回都城。曹繼叔迎戰,大破敵軍,陣斬八千餘人。那利單人匹馬逃走,躲進牧民家裏,被主人捉住,送到了唐軍大營。
阿史那社爾乘勝進擊,勢如破竹,前後攻下五座城堡,派出左衛郎將權祗甫前往其他城堡遊說,曉以禍福。各城相繼請降。唐軍共得七百餘城,俘虜男女數萬人。阿史那社爾召集龜茲父老,宣示唐朝的武威,並講明討伐布失畢的理由,立其弟葉護繼任國王。龜茲人願意接受,舉國慶祝。西域各國震駭,聞風喪膽,自願歸附大唐。西突厥汗國、於闐王國和安國爭著供應唐軍的糧草,並饋贈牛羊、駱駝與騾馬。阿史那社爾刻石立碑,記載遠征功勞,而後班師回朝。
貞觀二十三年正月,龜茲國王布失畢及丞相那利等人被押抵京師長安。李世民嚴厲責備他們不識時務,背離唐朝。布失畢等叩頭認罪,請求舉國歸附。李世民寬大處理,全部釋放,任命布失畢做左武衛中郎將。征服焉耆、龜茲,臣服西突厥等國,唐朝安定了西部邊防,在西域站穩了腳跟,絲綢之路暢通了,為以後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
去冬今春,關中大旱,路上揚起沙粉塵霧,田地幹裂成了硬塊,像石頭一樣,鋤頭敲下去發出“嘭嘭嘭”的聲響。三月中旬,久旱得雨。聽到淅淅瀝瀝的雨點聲,莊稼人的心坎上敲響了欣幸的小鼓。雨落在泥土裏,卷起一陣陣輕煙,土地好像綻出了一個個嬉笑的酒渦。雨後,天空半陰半晴,片片灰雲隨風冉冉飄浮,樹木花草隱約在如煙的濕霧中,宮牆上冒著淡淡的水汽,一切都顯得分外清新,分外爽快,空氣也像洗滌了一樣散發出濕潤的清香味。李世民命長孫無忌代他前往南郊祭天,自己抱病勉強走到顯德門外,頒發詔書,大赦天下。然後敕令太子治在金液門主持朝會,接受朝賀,處理政務。四月一日,李世民行幸翠微宮。他考慮到自己龍體欠安,力不從心,打算放棄遠征高麗。但是顧忌最重而想得最多的仍然是太子治,怕他管不住元老重臣,治理不好朝政。大、小楊妃伺候他服下湯藥後,他朦隴了片刻,便把太子召到含風殿,屏退左右,慢聲低語地對太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