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又聯合了楚王戊等對削藩奪封不滿的其他王國,於是,吳楚七國結成了反叛聯盟,他們打著誅晁錯,歸諸侯封地,安劉氏社稷的旗號瘋狂地向漢朝廷進攻。

危急中,景帝派周亞夫、竇嬰等大將率軍平叛。後來,景帝不得不聽取原吳國丞相袁盎的建議殺了晁錯,但並未使叛軍退兵。之後,經過激烈的平叛戰鬥,才算把叛軍擊敗了。平叛是勝利了,但朝廷也傷了元氣,而諸侯的憂患依然存在……

想到這兒,武帝皺起了眉頭,兩道劍眉緊鎖,他又歎了口氣:“唉,這都是先帝高祖分封子弟留下的後患。”

司馬遷聽見武帝歎息,十分感動,便說:“皇上不必焦慮,有一個叫主父偃的人,昨天來找家父,他提出了‘推恩策’,明天,家父將向您舉薦他。

“噢……他的‘推恩策’有什麼優勢?”

“皇上,主父偃的辦法跟賈誼的《治安策》一樣,也是建議皇上令諸侯王把土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孫,讓大諸侯國變成若幹小國,化大為小,以此分散削弱諸侯的勢力。”

“好辦法,這樣既削減了諸侯的勢力,又不得罪他們。”

兩人正談著,衛青求見。

已被封為太中大夫的衛青向皇上施禮後說:

“皇上,臣來是為了推薦主父偃。”

“好啊,你們兩人都推薦主父偃,你也是為了他的‘推恩策’嗎?”

“正是,皇上。”

“他的‘推恩策’有何好處?”

“皇上,臣已經帶來了,請皇上禦覽。”衛青說。

“這個主父偃是個什麼人?”武帝問。

司馬遷說:“主父偃是臨淄人,平民出身,喜歡縱橫之術,通《易》及《春秋》,曾在燕、齊、趙等國求政,但都受到冷落,現在仍然不得誌。不過據家父說,此人多智而善謀。”

武帝聽了點了點頭。

武帝把“推恩策”展開……“啊,太好了,太合朕的旨意了,朕明天就召見他。”

“宣主父偃上殿。”

“宣主父偃上殿。”

主父偃跪叩後,武帝說:“主父愛卿,你的‘推恩策’朕看了,說得很好,現在你對眾臣說說。”

“遵旨。”主父偃施禮後說道:“啟稟聖上,微臣以為,現在,不少諸侯王,擁有地方千裏,連城數十,他們驕奢淫逸,違抗命令,一個個像獨立王國一樣,對朝廷實際已形成對峙,如不及時采取措施,隻恐怕難以收拾。然而如要限製他們,又勢必遭致反叛……”

他抬頭看了看武帝,武帝抬了抬手,示意讓他說下去,於是,他又說道:“古時候,諸侯土地不過百裏,天子容易控製,而現在,他們的勢力已愈來愈大,如果皇上要削藩,他們就會聯合反叛,吳楚七國之亂就是教訓。所以……所以,要製服他們就必須有萬全之計,不過……不過……”主父偃猶豫了一下。

宰相公孫弘聽了,插道:“主父偃,你怎麼吞吞吐吐的,莫非怕遭到同晁錯一樣的命運,其實當今天子英明聖賢,你大可不必有什麼顧慮。”

公孫弘是淄川國舉薦的賢良學士,是漢代第一個布衣拜相的人,武帝征召賢良時,因對策好被任為博士。他善於儒術,熟悉法律,武帝鑒於他辦事善於觀風向順君意,可以任意操縱他,所以封他做了宰相。

漢武帝朝公孫弘擺了擺手,對主父偃說:“愛卿,司馬談父子及衛青都向我舉薦了你,說你的辦法提得很好,如有什麼不便那就退朝後,到禦書房談吧!”

於是漢武帝看了一下四周,問道:“眾愛卿,有事奏來,無事退朝。”

大臣們明白漢武帝是急於要聽主父偃的對策,所以本來有事要奏的也隻好作罷,於是朝廷執事便宣布:

“退朝。”

主父偃跟著司馬遷、衛青到了禦書房,侍立在一旁,武帝說:“愛卿,在這,你可暢言無顧忌了。”

主父偃便奏道:“啟稟陛下,微臣以為要削減諸侯王的勢力,就必須下令諸侯王,把他們的土地分封給他們的支庶子弟,組成侯國。諸侯王的王妃很多,庶子不少,這樣一個王國便可分為若幹侯國,再把侯國隸屬於郡,地位隻相當於一個縣。如此,王國便可縮小,而朝廷所轄的土地卻可擴大,天子的勢力也就增強了……這樣……”

“說得好,接著說。”武帝兩眼發著光。

“微臣以為,這樣,眾多的小侯國主們就會萬分感激陛下,而諸侯王們也沒有理由反對您。”

武帝拍手讚道:“如此一石三鳥,朕何樂而不為之。愛卿,你提得太好了。司馬遷,你以為如何?”

司馬遷也讚道:“皇上,此法甚好,既削弱了諸侯勢力又可保天下安定,尤其能鞏固中央集權,增大天子威力,真可謂一舉三得。”

“好,徐樂、嚴助,你們的看法呢?”

徐樂、嚴助曾與主父偃一起上書進諫武帝,要接受秦亡的教訓,而被武帝同時封為郎中。

徐樂稟道:“聖上,主父偃的推恩策確實是強幹弱枝的絕招,微臣以為可行。”

“你呢,嚴助?”武帝目光直逼嚴助。

嚴助忙說:“這和賈誼提出的‘眾逮諸侯而少其力’是一樣的,確實可行。”

主父偃又說:“聖上,微臣還建議修建京都附近的茂陵,把各地豪強遷來,如此,便可內實京師,外滅奸猾。”

“司馬遷,這個辦法,好像曆史上有過,叫什麼?”武帝轉過頭問。

司馬遷趕緊說道:“稟聖上,這是高祖劉邦的‘強宗豪右’,把這些豪強遷於天子鼻下,主要是好控製他們。”

“好。好,把天下豪強都集中到一處,這樣好對他們加以限製,免得他們在當地橫行。這個辦法好,朕也采納。”

漢武帝興奮地看著眼前這幾個年輕的才子,激動地說:“你們的主張太好了,朕與你們相識恨晚,相識恨晚啊!”

武帝又說:“司馬遷草詔。”

“是。”司馬遷響亮地答道。

“皇上,司馬談父子求見。”

“宣。”

“皇上,老臣又給您帶來了一個神童。”

“噢,你的兒子司馬遷是神童,現又來了一個神童,誰?”

司馬談指指司馬遷身旁的一個青年人說:“他叫桑弘羊,洛陽人,他的父親是臣下的老朋友,是個商人,現去世了,留下了一封遺書,求臣下向皇上舉薦他的兒子。”

“好啊,”武帝說,“太史公舉薦的人,朕還能不要,他有何特長?”

司馬談忙說:“皇上,這青年很聰明,長於心算。”

武帝注意到這個小青年,長相十分機敏,一雙不大的眼睛顧盼流星,很是喜愛,便說:

“商人的兒子,長於心算,好,好,朕就把你留在宮中。先給大司農做助手,幫他心算,將來幫朕理財。”

司馬談說:“桑弘羊,還不快謝皇上。”

“小民桑弘羊叩謝皇上。”

這天晚上,司馬遷坐在父親床旁,接過了父親的藥杯,又把毛巾遞給他,司馬談接過擦了擦嘴,問:“皇上身邊又增加不少賢良了吧?”

“是的,皇上很重視采納賢良的意見,皇上不但采納了董仲舒老師的尊孔崇儒,加強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並且今天還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策’,還同意把豪強都遷到長安附近的茂陵,以便限製他們的勢力。”

司馬談咳了一陣說:“皇上終於采納主父偃的意見了,皇上確實很英明,對這些,你都一定要載入史冊。”

“父親,孩兒明白。”

“父親,”司馬遷捶了一下父親的背,又說,“皇上現有一個顧問團,如董仲舒、主父偃、嚴助、徐樂、司馬相如、東方朔、朱買臣等,現在又來了個桑弘羊,他們不一定在武帝身邊做官,如董仲舒被任為小國王相,嚴助被任命為郡守,但武帝如果要決定什麼策略,就會派出快馬,去征詢他們的意見。”

這時,青兒來報:“老師,主父偃大人來訪。”

“啊,快請。”

主父偃進來見了司馬談臥病在床,忙問候道:“太史公大人貴體可否好些?”

“唉,老毛病了。請坐,請坐。”

主父偃落座後,青兒端來了茶。

“主父大人請用茶。”

“謝謝……這位公子是……”

“噢,他叫青兒,是我收留的弟子。”

“我好像在宮裏見過他。”

“他現在在國史館當個小差。”

“噢,是這樣,你們一家人都是搞曆史的。”

“請主父大人多指教。”

“哪裏,哪裏,我還要多請教太史公呢。太史公,皇上已經采納我的建議了,您看還會不會有什麼阻力?”

司馬談咳了一陣說:“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這已經是幾代帝王的心願了。自從賈誼提出削藩對策後,文帝就很想貫徹卻未能實現。景帝采納了晁錯的辦法,結果遭到了吳楚七諸侯的聯合反抗,晁錯也因此丟了性命。”

司馬談頓了一下接著說:“現在武帝既然已經下決心了,就說明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不能排除會遭到他們的反抗,所以,你也要有準備。”

主父偃說:“在下願以晁錯為榜樣,隻要推恩策能實施,在下不惜以身殉國。”

司馬談讚道:“好誌氣,不過,問題也不是太大,因為推恩策是把大國化為若幹小國,他們就是要反抗也無力了,而且他們的庶子庶孫分到了土地,高興還來不及呢,何談反對?這也正是你的高明之處啊。”

“太史公過獎了。”

“不過,你要吸取晁錯的教訓,不要把這項措施作為個人的建議,而應成為朝廷的決策,這樣,即使有何閃失,也不會把你一人作為替罪羊。”

“是啊,太史公說得對,我們這些進諫言的人,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朝廷的犧牲品。商鞅被車裂就是例子。”

司馬遷說:“主父大人,您的推恩策被皇上采納了,皇上將頒詔到全國,您的推恩策將給江山社稷帶來穩定,給天下帶來太平,我一定要把皇上的這一重大決策載入史冊。”

“好!”主父偃對司馬談說,“令公子,真不愧是您的繼承人。”

司馬談說:“遷兒能辨是非,能正視曆史,這一點我確實很放心。”

武帝升殿,文武百官齊立於殿下。

武帝興奮地說:“眾愛卿,我大漢朝從此將推行推恩策,讓各諸侯王把土地都分封給嫡、庶諸兒子,這樣大家都有了分封,各自去治理自己的土地,便可相安無事了,免得爭權奪利。”

武帝威嚴而又發亮的目光掃了一下群臣,說:“就讓主父偃講講推恩策的好處吧!”

主父偃出列稟道:“推恩策的好處,正如剛才皇上所說,諸侯的嫡子、庶子、支庶子都得到了分封,便可化解矛盾,而有利於安康。”

武帝點了點頭,說:“你再把推恩策對朝廷的好處說一下。”

“是。推恩策主要是可以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把他們從一個大國化為若幹小國,這樣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的專製,對實現天下大一統,對大漢的安定將大有好處。”

武帝說:“說得好。朕決心推行此法,眾愛卿有何看法,可以奏來。司馬遷,你精通曆史,不妨給大家說說。”

司馬遷出列奏道:“稟皇上,自從西周分封諸侯以來,諸侯日以繼增的勢力,都對各朝代的中央集權及大一統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春秋戰國八百年戰亂就是分封諸侯留下的後患。秦始皇時,實行了李斯的郡縣製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到了漢代,漢高祖分封劉氏為王之後,諸侯王國的勢力又越來越大。”

司馬遷停頓了一下,又說:“景帝時,采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結果遭受了諸侯王的反抗,引發了吳楚七國叛亂,晁錯被殺。現在,諸侯大國已連城數十,地方千裏,勢力強大,已經對朝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主父偃的推恩策是將諸侯勢力由大化小的方法,臣以為確是一個良策。”

武帝問道:“眾愛卿,有意見奏來,沒有,朕就要頒布詔令了。”

丞相公孫弘說:“皇上聖明,此法甚好,一方麵諸侯國的勢力被削小了,新封的王子侯們又十分感戴皇恩。所以的確是一箭雙雕的舉措。”

大臣們也一齊響應道:“皇上聖明。”

武帝大喜,便下令:“頒詔。”

正月,皇宮及城門外都貼上了皇帝頒布的“推恩令”,各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所有嫡子、庶子、支庶子弟皆封為侯國,封號由皇帝製定。

皇宮宣室,武帝在看奏本。司馬遷問:“皇上,微臣以為董仲舒是相才,皇上何以不調他回京?”

武帝不直接回答,隻問:“司馬愛卿,曆史上,哪些丞相功高震主?”

司馬遷愣了一下……明白了,皇帝是怕宰相的能力過大,也是,皇帝好不容易才獨掌朝政,豈容能人再上?

司馬遷回道:“遠古且不說,商朝宰相伊尹,輔佐商湯滅了夏桀,後又輔佐湯王的兒子及孫子,湯的孫子太甲違法,伊尹將他放逐,後又還政於他,伊尹死後,得享受天子葬禮,足見威望之高。”

武帝說:“可是有人說他是為了篡政才放逐太甲,後來太甲又殺了他奪回政權。”

司馬遷說:“傳說畢竟是傳說,如果伊尹不得人心,那死後絕不可能受到天子葬禮的待遇。”

武帝點了點頭:“說下去。”

“西周出了個周公,他輔佐武王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武王病重,命周公繼位,周公不肯,全心輔佐武王幼子成王,並三年東征,平定了叛亂。成王長大後,周公又還政於他,自己向北稱臣。”

武帝歎道:“天下輔臣,其德高望重無出周公者。”

“往下說。”武帝催道。

司馬遷又接著說道:“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

楊得意來說:“皇上該用膳了。”

武帝擺了擺手:“等一下。”

“是。”

武帝說:“春秋還有一個名相叫子產,是嗎?”

“是的,子產是鄭國的宰相,他不封鎖消息,允許國人議論政治,所以深得民心。”

武帝歎道:“是啊,防民之口,猶如防川啊,堵是不行的。”

衛子夫來說:“皇上該用膳了。”

“朕沒空。愛卿再說下去。”

“是。戰國時候,秦國出了個名臣商鞅,秦孝公實施了他的變法而使秦國富強。秦國宰相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晚年受到了秦始皇的猜忌,秦始皇死後,他參與了趙高的陰謀,使秦朝毀於一旦。”

武帝歎道:“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是宰相權力過大的危害。”

司馬遷又說:“可是,皇上,宰相的權力是不能過大,但也不能太小。蕭何是高祖的宰相,他幫助高祖打天下,後來高祖論功行賞,蕭何第一。高祖歸天後,蕭何又輔佐惠帝,可見英明的君主是離不開賢相的。”

楊得意又來請皇帝用膳。

武帝依然擺了擺手。

司馬遷說:“皇上,那……董仲舒……”

武帝說:“他在江都國,一樣能發揮作用。”

司馬遷在心裏歎道:看來武帝是一個隻采納賢策,而不肯重用賢良之人,可惜啊,可惜,看來再英明的人也有他的狹隘性。

“皇上,您用膳吧,臣告退了。”

司馬遷回到家吃飯時,對父親說:“父親,董仲舒先生肯定回不了京城,皇上決不會重用他的。”

司馬談說:“為什麼?”

“父親,皇上受夠了太皇太後的鉗製,他不想再受任何人的約束,他今天一直跟我討論曆史上宰相擅權,功高震主的教訓,所以他隻會采納良策而不會重用賢士。就像皇上用董仲舒先生的儒學,卻不重用他本人。”

司馬談點了點頭說:“皇上很好強,不過他如果重用賢良將對他更有利。”

司馬遷說:“這也表明,皇上將對宰相、權臣進行遏製以防將來的權力之爭。”

“唔,避免皇權與相權之爭,這恐怕也是他的先見之明。”司馬談說。

司馬遷說:“所以,皇上寧可用公孫弘,也不用董仲舒。加之公孫弘對董仲舒的妒忌和抵製,所以看來董先生是回不了京城了。唉,遷兒永遠失去了一位高師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