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飛過一行大雁,李陵傷感地說:“蘇兄啊,飛鳥尚且知道歸巢,而為弟卻隻有孤留塞外了。”言罷,流下淚來……
蘇武安慰他:“你不必太傷感了,今後我們還會有相聚之日,你何時歸漢,我們都歡迎你。”
時候不早了,蘇武啟程了。
“李陵弟,我們走了,你回去吧!”
“不,再送你一程。”
又走了一程。
“你回去吧!”
“不,再送一程。”
李陵和蘇武騎著馬,並肩而行,李陵凝望著東方,想念著長安城,感慨萬分,想到從此將與至友分別禁不住賦詩相送: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恨恨不得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吟罷,兩行熱淚滾滾而下……
蘇武聽了也很感慨,也賦詩回應:
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
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
征夫懷遠路,遊子戀故鄉。
……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這一天,公元前81年,秋天的長安城西城門外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官員,也有百姓。
長安西城門上旌旗飄揚,鼓樂陣陣,這座著名城門曾經迎回了征西將軍,迎回了張騫,現在又將迎回蘇武。
司馬遷的女兒司馬瓊和已在朝中任職的兒子楊惲,已當了和尚的青兒,也在城門外等著,三人在小聲交談著。
“聽說李陵可能和蘇武一起回來。”楊惲說。
“啊,是嗎?”司馬瓊說。
青兒搖了搖頭:“我看不可能,那人重義氣,勝過忠心,當時先帝殺了他的老母和妻兒,他認為不義,所以投降了匈奴。現在匈奴待他不薄,所以他是不會因為忠心而背棄義氣的。”
“我先父為了他受盡了屈辱。”司馬瓊憤憤地說。
青兒點了點頭說:“是啊,遷師也認為他的投降已鑄成終身大錯,所以遷師寫的《史記》並沒有為他翻案。”
三人正說著,隻聽見“啊,來了,來了”的喊聲,頓時鼓樂高奏,三人忙朝前看去,隻見大道西邊的遠處來了一隊車馬,這時皇帝的禦史、長安太守及其他迎接的官員也來到了城門。
蘇武騎在馬上,遠遠看到了長安門,不禁感慨萬千,啊,闊別十九年,受盡磨難,今天才得以回來,想著不禁熱淚盈眶,他對旁邊的常惠說:“常惠啊,這不是夢吧!”
“大人,不是夢,是真的。”
蘇武低頭看著自己雪白的胡須,又看了看常惠,這個當年的年輕人現在也成了半老的人,再看看其他七人,也都是兩鬢斑白了,不覺鼻子一酸,眼眶裏的淚流了下來……
接他的漢使見了,說:“蘇大人不必傷心了,您看這麼多人來接您,說明大家都讚揚您,您的大名將載入史冊了。”
快到城門,蘇武等九人都下了馬,蘇武手持幾乎脫光了毛的旌節走在前麵,接他的漢史陪同在一旁,這時,鼓樂齊奏,等候在城門的朝廷官員及長安太守等迎了上來。
蘇武手持旌節,向禦史跪叩,禦史說:
“我奉皇上旨意,特來迎接蘇武大人。”
“謝主隆恩,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上已經下諭,讓你去茂陵祭奠先帝。”
“蘇武遵旨。”
“吾兒,你終於回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了過來。
“父親……”蘇武向老父跪了下去。
“我的兒啊,終於等到你回來了,十九年了,十九年了啊……”
“父親,孩兒不孝,沒有侍候在您的身旁。”
“不,不,我的孩子,自古忠孝難兩全,你已對我大漢王朝盡了忠心啦,怎能說不孝呢!”
老父親又說:“你的老母在前年過世,臨終前不斷叫著你的名字,你的妻子已經改嫁了。唉,你走的時間太長了呀。”
“父親,孩兒無憾,妻子改嫁也是理所當然的,孩兒不責備她,孩兒隻是思念母親,回去先到母親墓前祭奠。”
老父親又指著司馬瓊說:“這是司馬遷的女兒。”
“蘇伯伯好。祝賀您光榮回國。”
“啊,司馬遷的女兒,聽說司馬遷已過世了?”
“是的,我父親已經不在人間了,但是他對您的氣節非常推崇,已經把您的堅貞不屈高尚氣節寫入《史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