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信用是我的生命”(1 / 3)

當代企業文化元素——誠信為人以誠,待人以信。“曾參殺豬”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曾參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哭著喊著要跟著去,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曾參要捉豬來殺,他妻子攔住他說:“那隻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參說:“決不可以這樣和小孩子說著玩,他原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誨,現在你騙他,就是教他哄人,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誨好的。”於是曾參把豬殺了給孩子吃。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曾子是那位孔子的高徒,意識到了講誠篤守信譽對一個人人格品性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教誨孩子時以身做則,說到做到。

對付當代人來說,曾子依然是咱們學習的楷模。在古代,這樣的故事還很多,季布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管仲、鮑叔牙的“管鮑之交”,商鞅的“立木守信”,晉文公重耳的“遠而避之”,這些故事都說明了一點:為人處世、做事立業都要誠篤講信用。中國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汗青和燦爛的文化,並號稱禮節之邦,誠信在古人看來就是立國之本,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不客氣的說,社會誠信遍布淪喪,所以那幾年來,社會上對誠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誠信”一詞是傳媒和社會核心外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隨著人們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個人、企業、社會、國家及某個事業的發展上,都有了更清醒更明確的意識:咱們缺少什麼,人性的弱點正在哪裏?

誠信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品德範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對誠信品德的論述不絕於史,許慎的《說文》說:“誠,信也。信,誠也。”二者能夠互訓,誠守信本意上是相通的。朱熹說:“誠者,真實而無妄之謂。”又說:“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在儒家那裏則構成了人的兩類基本要求,即不自欺和不欺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是不自欺。誠信是一個人的人品,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是一個都會的精力所正在;誠信是社會從義市場經濟的靈魂,是都會文明的標識,是人的立品之本;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旺,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安。講誠信是每一個公民都該當遵守的基本品德規範。市場經濟是交流經濟,人們正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人們常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隻有質量第一,企業才能保存才能發展;如果質量不過硬,企業可能是漸漸的萎縮,但如果沒無了誠信,企業可能馬上就會倒閉。南京冠生園廠是個著名廠家,品牌未發展了七十年之久,但該廠產生了用隔年的陳餡生產月餅的事件,經媒體曝光後,定貨單位紛紛要求退貨,消費者不再購買該廠的月餅等係列食品。青島啤酒走過百年,最重要的文化就是誠信。山東是孔孟文化的發流地,孔孟文化的精華就是誠信。青啤集團總裁金誌國說:“三十多年前,我進啤酒廠的時候,老師傅們請教誨我怎樣做啤酒:好人做好酒!好人的觀點就是誠信、誠實。”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性,更是一種權利;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原則;不僅是一類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對個人而言,誠信是昂貴的人格魅力;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有形資產;對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活秩序;對國度而言,誠信是優秀的國際形象。

由於林紹良視信用為生命,他的企業取得了巨大成功。199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授予了他“院長獎章”,這對於一個連初中都沒有念過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殊榮。

“這個大學很出名,有160年曆史,跟哈佛大學齊名,我們也不知道,他會請我到那邊去,我問你請我來,我又沒有念過大學,中學都沒有念過,有什麼理由請我來,他說這不是理由,我們學校反對隻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讓學生研究我,沒有背景沒有讀過的人,為什麼會成功。”

其實,對於林紹良來說,他認為自己的成功靠的就是做事忠厚,說話算數。這也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對他成功之路探討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