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風雨少年愁滋味(1)(3 / 3)

“事到如今,隻有碰碰運氣拚一下了,成敗在此一舉,不成功便成仁,我也無愧於祖宗了。不然,這樣等下去,何時才是盡頭?等一天我年老一天,眾人的意誌消沉一天,而清廷則鞏固一天。”

楊起隆見朱慈賻說著,眼中噙滿淚水,也哽咽道:

“西南吳三桂和清兵急戰正緊,雙方互有勝負,我們在京起事,如果能夠殺死康熙,即使不能奪下京城,也會使清廷震驚,群龍無首之勢下,吳三桂大軍北上,必能將韃子趕出關外。更何況如今內部出了奸細,也是逼迫我們舉事,總不能坐以待斃吧?”

甘鳳池也說道:“據我幾次深入宮中探得的消息,皇宮大內也正在鬧內訌呢。”

“何以見得?”楊起隆問道。

“這事與皇後薨駕有關呢!”甘風池不緊不慢道,“據說皇後之死根本不是病逝,而是自縊而死,說皇後與宮廷侍衛有奸情,對此皇上十分惱火,再加上前線作戰失利,康熙更是惱羞成怒,對宮內任何人都起了疑心,同時撤換許多侍衛,也處死許多宮女太監。據說康熙對一向最受寵的懿貴妃也動了疑心,不準備立她為皇後呢。”

性音知道甘鳳池所說的事雖然是傳聞卻也有幾分真實,因為康熙一向最信任的一等侍衛納蘭成德不知何故被趕出宮,經人引薦正寄居在他的大覺寺呢。他雖然不明白納蘭成德出家的真正原因,但也隱隱覺得與皇後之死有千絲萬縷聯係。

性音正尋思著,又聽楊起隆說道:

“如果真如甘大俠所說,現在趁著宮中內訌之際舉事,成功的希望極大,這真是天賜永王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王爺,別猶豫了!”

永王朱慈焞暗暗握緊了拳頭,他壓抑在心頭幾十年複仇的怒火幾乎要噴了出來。許多年來,他東奔西走,隱姓埋名,等待的就是這一天,為了複仇,幾次好的機會都失去了,但這一次決不能再失去了。為此,他也曾付出血的代價,哥哥慘死在清廷大牢之中,弟弟至今下落不明,雖然他也曾四下尋找,有人傳說隱藏在浙江大嵐山,但他們兄弟三人自幼年一別一晃三十多年卻不曾相見一麵。

想至此,朱慈焞飽經風霜的臉滾下兩滴豆大的清淚。古人雲:男兒有淚不輕彈,皆因未到傷心處。這話一點也不假,朱慈婷怎能不傷心呢?

十五歲那年,一場鋪天蓋地的大災難改變了這位生在鍾鳴鼎食之家的皇子命運。那年三月十八日(1644年)即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所率的大順農民軍攻破北京,他的父皇崇禎帝見大勢已去,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舉劍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絕望地說:你為何生在帝王家?崇禎帝被迫吊死在景山的一棵槐樹上。死前,他把三個兒子:太子朱慈娘、永王朱慈賻、定王朱慈煥召集在一起,將傳國禦璽所藏之地告訴他們,命他們各自逃命,無論將來誰活下來都要掀起複明運動,光複大明江山,以傳國禦璽為信物號令天下複明義士。

誰知李自成的大順王朝如此短命,很快被清兵攻破,朱家三子從此走上反清複明的道路。順治十二年(1655年),太子朱慈娘在揚州起兵舉事,結果兵敗被俘後死於獄中。永王朱慈焞自從與兄長和弟弟分散後浪跡江湖多年,後潛入京師購置這麼一所宅院作為他反清複明的聯絡據點。天子腳下,皇上眼皮底下,這是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能夠隨時注意清廷動態,舉事時能擊中清廷要害。正是基於此,朱慈焞才不惜冒生命危險把自己的活動據點選在京師。

幾十年的秘密活動,終於聯絡了許多反清義士,也組織了一支可觀的複明敢死隊,他時時刻刻忍耐著,也等待著。真是苦心人天不負,因削藩事件引起平西王吳三桂倒戈易幟。扯起反清大旗,隨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相繼起兵響應,戰火在長江以南地區蔓延起來。這種天賜良機情況下,朱慈焞耐不住心中的烈火。積極行動起來,準備在京師舉事和吳三桂遙相呼應,趁機一舉攪亂清廷,把滿人趕回東北。由於他近日頻頻召集各路頭領,引起官府警覺,前不久,幾名進京議事的頭領在住地突遭搜捕,全部被捕,據說有一人經不住拷打泄露了起義秘密,情形迫在眉睫。

這幾天官方搜捕更緊,使本來活動緊密的各路頭領無法集會。由於城門防守甚嚴,京外的人馬與兵器很難進入京城,朱慈焞為這事傷透了腦筋,他不能功虧一簣、坐以待斃,這才緊急召見幾位最高層頭領商討起兵之事。

性音大師早已從永王、甘鳳池、楊起隆三人的話中聽出他們的意思,他們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起兵,但心意早定,讓自己拿個主意也不過是講幾句客套話,給自已一個麵子。盡管對於現在就起兵的事他認為尚欠成熟,但他也不好再說什麼,隻好點頭應允。過了一會兒,他又忽然想起了什麼,補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