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皇甫鏞(1 / 1)

皇甫鏞(759~836),唐朝大臣。字和卿。祖籍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古城鎮)人。皇甫氏是西北的名門望族,世代達官名儒層出不窮。皇甫鏞進士出身。平時“寡言正色,衣冠甚偉,不屑世務,所交皆知名士”。表現出一派“器宇寬弘,磊落正派”的君子風度。唐憲宗在位期間(806年~820年),他的兄長皇甫鎛擔任宰相,權傾一時。當時不少勢利小人之輩,趨炎附勢,千方百計巴結他的兄長。他們一夥助紂為虐,打擊忠臣,寵信江湖術士,甚至幹出為害皇帝的壞事。皇甫鏞經常告誡哥哥,權寵太盛,會物極必反,要走向反麵的。而哥哥根本聽不進弟弟的勸告。皇甫鏞認為哥哥已是權迷心竅,不可挽回,便決定從此以後,遠離哥哥身邊的是非之地,從京城長安遷往東都洛陽居住。

皇甫鏞曆任河南少尹、國子監祭酒、銀青光祿大夫。在任太子右庶子時,與詩人白居易等名士成為好友,經常在一起把酒論道,吟詠終日,根本不把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放在眼裏,被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稱之為“達人”。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新皇帝穆宗繼位以後,在懲辦皇甫鎛一夥黨羽罪臣時,皇甫鏞雖然是皇甫鎛的同胞弟弟,也沒有受到牽連。

皇甫鏞於開成元年(836年)病故。他一生道德文章兼優,能文、工詩,著有詩文18集、《性言》14篇。白居易親自給他撰寫了《安定皇甫公墓誌銘並序》,載《白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