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大帝的千秋功過(9)(1 / 3)

這時候天已經黑下來了。透過清軍的炮火,可以看到一股又一股的叛軍依然拚命的往上衝。薩布素情知,如果再從附近抽調大批清軍過來,那整個南線防守,就會變得十分稀鬆,就會很容易被別的什麼地方的叛軍趁黑夜衝出去,但薩布素同時又深知,一切還是以保護皇上為緊要,如果康熙皇上有了什麼閃失,那即使將叛軍一個不漏地全殲了,也是得不償失的,還有,薩布素已經看出,向康熙皇上這兒發動攻擊的叛軍,至少在三萬人左右,如果把這股叛軍殲滅了,再加上被索額圖、明珠和費揚古圍著的叛軍騎兵,則叛軍的主力基本上就沒有了,即使漏網一些叛軍,也寥寥無幾。

這麼想著,薩布素便以從附近調來了二萬名清軍官兵,分左右兩路,向阿奴所率的叛軍包抄過去。這樣一來,阿奴和她所率的叛軍,縱然插上翅膀,恐也是插翅難逃了。但同時,康熙左右兩側的清軍防線,隻有不到一萬名清軍官兵把守了。而噶爾丹身邊的叛軍騎兵,則還有五千多人,五千多個騎兵,加上夜色掩護,是不難衝破清軍左右防線的。也就是說,阿奴以自己和近三萬名叛軍步兵的性命為代價,為噶爾丹脫逃,創造了充分而又必要的條件。

戰至午夜,阿奴所率的三萬名叛軍步兵至少已死傷過半。而索額圖、明珠和費揚古等人也早殲滅了叛軍騎兵,開始與康熙、薩布素一起,合圍阿奴。到次日黎明,除數千叛軍投降外,其餘叛軍全部被清軍所殲。

然而,噶爾丹卻乘著夜色逃跑了。不過,讓清軍略略感到安慰的是,在一處山坡的凹地裏,發現了噶爾丹的妻子阿奴的屍體。她顯然是被炮彈炸死的,渾身上下血肉模糊,隻一張俏麗的臉蛋似乎絲毫無損。她仰臥在地,一手握刀,一手執劍,一對水靈靈的眼睛睜得溜圓,仿佛在深情地凝望著已經逃之天天的噶爾丹。

康熙特意走到阿奴的屍體旁,先是默默地看了看她的死狀,然後吩咐薩布素道:“把這個女人就地掩埋了吧……雖然她是個叛匪,但她的英勇無畏,朕卻也欣賞!”

康熙又麵對著索額圖、明珠和費揚古道:“朕向你們保證,隻要那噶爾丹還活著,朕就一定還會親征!”

昭莫多一役,雖然噶爾丹逃跑了,但噶爾丹的叛軍主力,卻基本上被清軍殲滅。換句話說,自昭莫多一役後,噶爾丹便再也沒有力量舉兵東犯或南犯了。

實際上,噶爾丹自兵敗昭莫多後,已經處於一種垂死的境地。他本想逃回自己的大本營伊犁的,可據守伊犁的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卻布下重兵,要活捉他解送清廷。原來,策妄阿拉布坦聽說噶爾丹在昭莫多慘敗後,馬上就派人赴北京向清廷表示歸順之意,還將噶爾丹和阿奴的女兒鍾齊海也押往北京、表明他與噶爾丹徹底決裂的立場。這樣,噶爾丹最後的退路便被策妄阿拉布坦徹底地斷了。

這裏有必要補充一點的是,策妄阿拉布坦雖然當時明確地表示臣服於大清朝廷,但在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當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之後,策妄阿拉布坦便又與大清朝廷為敵,重燃內戰烽火,最終為清軍所敗。這裏還有必要補充一點的是,策妄阿拉布坦雖然與噶爾丹一樣,都曾與大清朝廷開戰,但開戰的性質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噶爾丹是在沙俄侵略者的支持下發動叛亂的,他的行為,是一種分裂祖國的可恥行為。而策妄阿拉布坦與清廷開戰,則屬於一國之間的民族矛盾和衝突。後來,沙俄侵略者乘策妄阿拉布坦與清廷交戰兵敗之際,竭力拉攏引誘策妄阿拉布坦,甚至勸說策妄阿拉布坦加入俄羅斯國籍,這,不僅遭到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嚴詞拒絕,而且,當沙俄侵略軍對準噶爾地區發動武裝入侵時,策妄阿拉布坦還率領準噶爾軍民對沙俄侵略軍進行了英勇的反擊。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噶爾丹不能再回伊犁,自然對策妄阿拉布坦非常地氣憤,可是,噶爾丹當時的身邊,隻剩下四千多個殘兵敗將,根本不可能遠赴伊犁與策妄阿拉布坦一較長短。萬般無奈之下,噶爾丹隻好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沙俄政府身上,乞求沙俄政府對他進行庇護。因為,噶爾丹深知,就他身邊這幾千個人,隻要清朝大軍一到,他就再也沒有生還的機會了。然而,令噶爾丹大失所望的是,沙俄政府根本就不願庇護他,甚至拒絕他進入俄羅斯境內。噶爾丹對沙俄政府的這種“背信棄義”的作法自然又大為憤慨,可除了“憤慨”之外,他隻能又無能為力。

既不能去伊犁,又不能去沙俄,噶爾丹隻能帶著殘兵敗將流竄於塔米爾河一帶,成了一股名副其實的流匪、流寇。據沙俄有關書籍記載,當時的噶爾丹,“士兵不到五千人,牲畜寥寥無幾,許多人連帳篷也沒有……在即將到來的嚴冬,他們的處境非常艱難,沒有食物,沒有住處,沒有可靠的供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