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君臨天下(3)(1 / 2)

裴之隱勸道:“自古以來,聖上禪位,不乏其例,虞讓位於夏禹就是明證。不僅安泰了華夏,且傳為佳話,千古傳誦。今,先帝禪位於大丞相,天人共慶,何必過謙,就將這傳國玉璽接了吧。”

“先帝之誠,可對日月,大都督之胸懷,可載日月星辰,二者相得益彰。大都督就君臨天下吧。”

“今,華夏才定,亦有不敬,大丞相登基,勢在必然,就不要推辭了!”

“唐公德可比周公,才可擬堯舜,今成天子,上合天理,下順民情,神人額手。你不接玉璽,會涼眾臣之心!”

“……”

朝臣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極力推進,李淵我行我素。於是,前潮才落,後潮又起,百僚停了一會,又進行第二次勸進。李淵以“無德無才,恐先帝、百僚及庶民之願”為由相辭。第三次勸進,恭帝走下禦台,從裴之隱手中接過玉璽,高舉於頭上,躬身埋首,勸道: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今朕已決計禪位,而且由裴愛卿宣讀了禪位詔書,若大丞相再辭讓,朕就給你跪下了!”

“啊呀呀,淵怎能讓聖上如此委屈。萬般無奈,淵將這傳國玉璽接下,以繼大統就是!”

李淵從恭帝手上接過玉璽,這遵循前人的故事,三讓其位的鬧劇也就結束了,以此為分水嶺,恭帝下野,李淵成了天子。

恭帝脫去龍袍,摘下十二旒冕冠,列入文臣的行列中。李淵穿上用李建成與李世民從濰州買來的黃緞繡成的龍袍,蹬上朝靴,戴上十二旒冕冠,在悠揚的絲竹聲中,龍驤虎步,氣宇軒揚地登上禦台,穩穩地坐上龍椅,目視群臣。不言而喻,宣告了一個朝代的結束,一個新朝代的建立,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又樹起了一座新的裏程碑。越複雜的事情越簡單,一個朝代的更替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

朝臣伏地,三拜九叩,三呼“萬歲”,然後歸位。從此之後,他們輔佐的是新主,聽命的是李淵了。無不在心裏道:李淵,經世之才。不知不覺地完成了過渡,從宇文化及手中奪過玉璽後,又不顯山不露水,平平穩穩地登上了皇位,謀略之佳,少有人比。

李淵雖然做了充分準備,此時也不無緊張,他努力調節著自己的情緒,反複掃視著朝臣,直到情緒完全穩定下來,方才金口大開:“眾位愛卿,朕感於天時、地利、人和,方才有此造化,非人力所為。還望各位道德當身,不以物惑;白日所為,夜來省已,是惡當驚,是善當喜;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心係社稷和黎民百姓,同心同德,共治華夏,蕩滌醜惡,樹立良善,遵奉律條,建立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今朕即位,唐朝遂立,當先至南郊祭廟,之後封賜。”言畢,行齋戒禮,然後走下禦台,暗道:“這做皇帝的滋味非同一般。高高在上,俯視群臣,言出即行,無敢違者,前呼後擁,眾星捧月,惟我獨尊,怪不得都想做皇帝。”

皇帝的儀仗早已在太極殿外等候,僅儀卒就達百人之多。南郊之祭是大祭、國祭,以故儀仗齊全,威儀顯赫。前隊為持斧、瓜、戟、鉞,旗、羅、傘、扇等,身著紫衣,麵目英俊,模樣相差無幾的少年。少年後麵是高舉彩幡的儀卒。李淵居中,高坐於五彩彰旒,嵌銀鑲金的軒車之上,大如筐籮的黃羅傘之下。軒車兩邊各有四個挑著紅燈的侍從。後邊是吹吹打打的樂隊和高唱太合的歌者:穆穆我後,道應齡。登三處大得,一居貞禮,惟崇德樂以和聲。百神仰止,天下文明。

郊祭是帝王或者百官在郊外祭祀天地,具體地說,是祭祀在郊外的天圓丘和地方丘。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帝、神州及宗廟為大祭。社稷、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嶽鎮山林川澤之屬為小祀。若天子不親祀,由三公辦理,若是官缺,職事三品以上,攝三公辦理。大祭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一般祭祀散齋之日,晝理事如歸,夜宿於家,不得吊喪問疾,不判署刑殺文書,不決罰罪人,不作樂,不做穢惡之事。大祭之時,除有上述法規外,致祭差官皆於散齋之日,集於尚書府受誓戒,太慰讀誓文。致齋之日,三公於尚書府安置,餘官各回本司。若皇城內無本司,於太常郊社太廟署安置,皆於日出前到齋所致祠。前一日,各從齋所晝漏上水五刻,接神的官員皆沐浴給明衣。

李淵是天子,關於齋戒沐浴之事都已做過,即令齋官到南郊的太廟,準備祭祠事宜。又旨將士前麵打探,嚴禁凶穢、縗經者和哭泣之聲。

儀仗來到南郊,在圓丘前下了軒車,小心翼翼地在祭桌前站定。圓丘高八尺一寸,下廣二十丈,由三合土築成,規模宏大,充滿玄妙氣息。李淵在郊祭歌的旋律中,虔誠地從太尉蕭造手中接過三支線香,插在用漢白玉雕刻的香爐中。然後拿起象牙筷子,象征性地從供桌上的蒼犢及其他供品上夾下少許,放人火盆之中。接著匍匐於地,磕了三個響頭,拜了三拜。繼之又來到太廟,以同樣的方式祭祀先帝、祖宗。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