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無德無才,適逢機遇繼承大統,全賴天地神靈、先帝、祖宗相助所致。今四方平定,天下一統,後當專心治國,扶社稷於傾危,救黎民於水火,竭我全力,創建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懇請天地神靈、先帝、祖宗護佑。後當季季小祭,年末大祭,遇大事必祭,以報扶持之恩!”
祭拜結束,坐入軒車,在儀仗的簇擁之下,在悠揚的絲竹聲中,緩緩進入金鑾殿,登上禦台,歸座龍椅。朝臣也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李淵即下口喻,令太尉蕭造宣讀即位詔書。
蕭造抑揚頓挫,比司農少卿宣讀恭帝的禪位詔書時的音量提高了數度。為讓百姓也看得懂詔書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太上皇臨朝,初時壯誌雄心,才能大展。修大運河,貫通南北,揚國威定邊保疆。後漸墮落,荒淫無度,揮霍無道,窮兵黷武,致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反者似蟻,烽煙不斷。朕初時忠於太上皇,窮盡犬馬,為的是匡扶大隋社稷,國計民生。目睹社稷不保,奮力一躍,舉義太原,終至京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故立煬帝為太上皇,立其孫代王侑為天子,續隋大統。不想聖上執意禪位於朕,朕三讓其位,聖上與朝臣苦勸。國不可一日無君,萬般無奈,接過傳國玉璽,坐殿登基。朕已至南郊,祭祀天地、先帝、祖宗,吐露心跡,今回大殿,正式料理國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廢除隋大業律令,頒布新律令。大赦天下,凡獄中囚犯,無論罪惡輕重,一律赦免,歸廬為民,各司其職,從此改惡從善,做唐朝順民。若有重犯,嚴懲不貸!官人、百姓各賜爵一級。義師所行之處,給複三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封賜官員,以才擇人,無論舊臣、舊屬,還是百姓平民,隻要有才華,不分貴賤,擇而用之。無德無才者,即使是朕的眷屬、宗親、朋友、部下,一律拒之門外……
太尉蕭造讀完即位詔書,退歸到原來的位置。李淵向當值太監朱公公道:
“宣封賜旨吧。”
朱公公不過三十歲,體力充沛,精力旺盛,口齒清楚,嗓門圓潤洪亮:“奉天承運,皇帝詔日:封竇寶惠為太穆皇後。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拜封李世民為上柱國、秦王,齊國公李元吉為齊王,宗室蜀國公李孝基為安王,柱國公道玄為淮陽王,公主玉心為長平王,鄭國公李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長樂王,上開封府道素為竟陵王,上柱國博義為隴西王,上柱國李孝常為太安王,奉慈為渤海王,襄武公李琛為襄武王,黃台公李璦為廬江王,楊侑為鄯國公。追封李元霸為衛王。諸州總管加號使持節。”他頓了頓:“詔李世民為尚書令,裴寂為尚書右仆射,劉文靜為納言,原隋民部尚書及相國府司錄寶鹹為內史令,公孫順德為京兆尹,原太尉蕭造為太子太保。”
第一道聖旨宣讀完畢,朱公公又展開一道,讀道:“……隋太長卿高顳、上柱國賀若弼抗節不阿,矯枉無撓。司隸大夫薛道衡、刑部尚書宇文繼續、左翊衛將軍董純心懷忠抱義,已陷極刑,宜從褒飾,以慰泉壤。高熲頁贈上柱國、郯國公,賀若弼贈上柱國、杞國公,有司加諡。薛道衡贈上開封臨河縣公,宇文贈上開站昌縣公,董純贈上柱國、狄道縣公。加封秦瓊為護國公,羅成為越國公,徐茂公為英國公,程咬金、尉遲恭為總管。其他各將,論功行賞,各有加封,另行宣布。”
第三道聖旨是:隋右驍衛大將軍李金才,左光祿大夫李敏,鼎族高門,功勞卓著,橫受屠殺,朝野稱冤。然,李氏將興,天祚有應,實契深隱,妄肆誅夷。朕受命君臨誌存,刷蕩申冤,旌善無恙,寤寐金才,贈上柱國。申國公李敏贈上柱國、觀國公。因前代酷濫,子孫被流者,放還鄉裏。
聖旨一下,百官的心境和臉色各有不同,有的心花怒放,喜形於色,有的波瀾不驚,不卑不亢,有的心平如鏡,沉靜似水,還有的又煩又憂,麵現沮喪。李建成屬於得意非常的那類,忘形之下,竟向李世民投去傲然的光。李世民當然心中不舒服,但卻輕鬆自如,對建成投來的光束視而不見,心裏卻道:“如此看來,鬥爭是難以避免的了。他初登太子之位,就這般張狂,若發展下去,難以遏止,不得不防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