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君臨天下(4)(1 / 2)

李淵居高臨下,對太子李建成的舉止看得一清二楚,如同咽下了一隻紅頭蒼蠅,心裏極為不舒服。然而,此時不是不舒服的時候,在百官的眾目睽睽之下,應當保持天子的威嚴和大度,將這第一印象牢牢地烙在官員們的心裏。他看了一眼那用黃綾包著的傳國玉璽:“從今日起,眾位愛卿,就是唐朝的官員了。唐朝的官員有別於前代官員,必須德才兼備,敢於治事,為社稷、黎民嘔心瀝血,政貴有恒的君子,而非貪汙腐化,收受賄賂,貪鄙違律的小人。朕已詔右仆射裴寂修訂律令,內中不乏約束官吏的條款,望眾位愛卿遵守律條,以免觸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說,先朝已成兒戲,今朕重申,絕對照辦,不苟一絲。對於失職、違規者,隨時更換,無終身之製。今之封賜,僅為一部,後當以功擇用,真正做到功獎罪罰。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朕之屬官,必須德崇恥祿智博,缺一不可。望好自為之。從此之後,當司其職,以民為基,以社稷為重,把事情做好。朕常派監官、言官監察,既行德製,又行法製,兩者並用,以求清明。眾位愛卿,大典圓滿,到此為止,有奏事者請奏報。”

李世民實在不願在朝中看李建成的眼色,決計率眾出征,出班奏道:“秦王世民有事啟奏。”

李淵點了點頭:“講來。你為朕登基後的首位奏事者,朕當認真聽來,並立即答複。”

“今,薛舉侵犯涇州後不日瘁死,其子仁杲繼位稱帝,雖屬無聊,卻有礙大唐安寧,微臣請令率將士討捕,徹底安靜關外,懇請聖上恩準。”

“薛氏父子,猖狂之極,死不改悔,當伐而取之。數日前與薛氏父子狼狽為奸的西突厥遣使來降,欲與朕合擊薛仁果,因行登基大典,故未議此事。今你動議,且有率眾征伐之求,朕就命你為西討元帥伐之。若速勝,朕再加封你為雍州牧,同征者皆有封贈。”

“稟聖上!世民還有一事奏報。”

“講。”

“杜伏威複反,梁師都逞凶,劉黑闥死灰複燃,世民亦求聖上恩準率眾征討。”

“反叛者一在江南,一在朔方,一在山東,你轉戰南北,能征討過來嗎?”

“不出一年,世民定逐一將其消滅,為創造大唐盛世再奠基石。”

李淵怕李世民留在京中,生出事來,危及太子,答應道:“反正他們成不了大氣候,你就慢慢地剿吧,朕準奏。”

“謝主隆恩!”李世民接下了這艱巨的任務,心中痛快了許多。眼不見為淨,先在外麵轉戰一年左右,然後再作計較,無論如何父皇也不會在短時間內駕崩,李建成也就不會在短時間內繼承大統。

從道理上講,新朝才立,大典剛剛結束,朝臣們不會有太多的爭論。不想李世民的話音才落,太子李建成便幸災樂禍起來。言道:

“聖上,以臣推斷,除薛氏父子、杜伏威、梁師都、劉黑闥外,日後與唐朝為敵者還會大有人在,說此起彼伏有危言聳聽之嫌,反者不斷卻是肯定的。凡事因其自然,垂死掙紮為其自然之數。秦王主動請纓,臣讚而歎之,推而崇之。若秦王悉數拿下反賊後再班師回朝,國之大幸。”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李世民一眼洞穿了李建成的險惡用心,暗道:“好你個李建成,我李世民永遠不再回來才合你的意呢。天下如此之大,難免反者不斷,若皆由我討剿,何時才能回京?不十年八年之後才怪呢。那時,你成了皇帝,有我的好果子吃嗎?”他正想反駁,尉遲敬德出班奏道:

“臣有一言。秦王不僅僅是位率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帥才,也是治國之傑才。今大唐初立,極需大才,萬石之鍾,不為尺梃成響,還是將秦王留在朝中為好。”

魏征的官職不大,爵位不高,本不該在這重臣雲集的天子麵前逞能。可他早就清楚,太子之爭已難避免。李建成以嫡長子被立為皇太子,除地位合法外,李淵及其士族、地主、官僚必然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宮中嬪妃和一般貴戚也會擁戴他,況且他決不會坐以待斃,定會千方百計地拉攏人心,尋找關係。如此以來,李世民很難把他從太子位上趕下去。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行,跳出來支持太子,不失為良策。於是,出班奏道:“管子日:令有徐疾,物有輕重,然後天下之寶為我用。今朝中之事,有聖上指點,太子爺把持,群臣效力,定能百廢速興,政通人和,秦王不在,無關大礙。秦王長於率兵打仗,領兵平叛,直到無叛再平,當為人盡其才之典例。名驥不馳,與駑馬無二,秦王不戰,亦難盡其所能。如此以來,聖上既全了知賢用賢的盛名,秦王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一箭雙雕,實在是件順聖心、合臣意的大好事,何樂而不為?”

秦瓊看中了李世民的武功和才華,主張由李世民做太子。在他的心目中,李世民從太原起兵一直到全國統一,功勞最大,是唐朝的實際締造者,最有權利和資格做太子,日後繼承大統。基於這種認識,他便成了李世民的支持者。當然是自發的,李世民從未拉攏於他。他看了魏征一眼:“魏丞相,不,魏洗馬所言看似有理,實則與理相悖。既然承認秦王是賢才,僅用於行軍打仗,豈不浪費了秦王的才華?以臣看來,秦王是名副其實的帥才,要充分發揮他的作用,就在京中任尚書令之職,起到一個丞相應該起到的作用。俺秦瓊是員武將,不會咬文嚼字,卻知這句話:溝中之木,與犧象同體;追琢不至,坐成枯薪。懇請聖上收回成命,另派他人掛帥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