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部懸疑小說撰寫導言,可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因為你必須小心翼翼,不能透露太多有關凶手的信息。否則,一旦走漏風聲,不幸購買此書的讀者一定會記恨於你。尤其這部小說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數學家,書中幾乎提及了20世紀所有重要的數學進展,並以此為一起連環凶殺案增加了懸疑氣氛,為讀者設置了智力障礙。幸好,筆者在數學方麵學有所長,後麵這一點才沒有增加我的閱讀難度。在此,筆者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對本書的人物和背景作一個盡可能清晰的梳理。
這部小說用第一人稱來敘述,主人公和小說的作者一樣是阿根廷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數學係的畢業生。說起布大筆者曾到訪過,她是革命者切·格瓦拉的母校,那位擅長虛構和推演的大作家博爾赫斯成名後也擔任過該校的西班牙語文學教授。1993年夏天,這位年方二十二歲的小夥子得到一筆獎學金,遠赴英倫來到牛津大學深造。他的導師艾米莉·布朗森是一位才高心細的女教授,把學生安排在自己老師的遺孀伊格爾頓太太家寄宿,與老太太同住的則是她年輕貌美的孫女、大提琴手貝絲小姐。
貝絲小姐的雙親在一起車禍中身亡,她是祖父家產惟一的繼承人,自小受到外祖母的嚴厲管束,為此感到非常苦悶。老太太雖然坐在活動輪椅上,仍智力不減當年,她年輕時曾是全英國填字遊戲大賽的優勝者,因此被征召入伍,成為阿蘭·圖靈率領的破譯納粹德國通訊密碼的數學家團隊成員,得以結識後來的丈夫伊格爾頓先生。圖靈是個數學天才,後來他為計算機提供了最重要的設計理念,直到今天,計算機仍無法脫離他的理想模型:
輸入/輸出裝置(帶子和讀寫頭)、存儲器和中央處理器(控製機構)
可是,圖靈的性取向卻一直得不到同代人的理解,後來,他因為不堪忍受對同性戀的強迫治療,不到42歲就自殺身亡。如今,圖靈機和圖靈測試已是計算機理論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石,“圖靈獎”則成為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
沒想到的是,主人公抵達英倫沒幾天,圖靈昔日的助手——伊格爾頓太太就在家裏被人謀害了。同時發現這起謀殺案的是兩位數學家,一位便是主人公,另一位帶有濃重的蘇格蘭口音,他便是伊格爾頓從前的得意門生、大名鼎鼎的邏輯學家阿瑟·塞爾登教授。
邏輯學是介乎數學和哲學之間的一門學問,成就最大的當屬奧地利出生的哥德爾(如今它的出聲地歸屬捷克的摩拉維亞),他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晚年的摯友和知己。據說愛因斯坦之所以一直定居在普林斯頓,就是為了能有機會與比他年輕27歲的哥德爾一起散步。哥德爾的兩條不完備性定理表明,沒有哪一部分數學能做到完全的公理推演,也沒有哪一部分數學能保證其內部不存在矛盾。這是否意味著,有些案件是無法通過推理解破的?而塞爾登正是因為對哥德爾定理作了進一步的延拓,被視作邏輯學的權威。
從凶手故意留下的密碼紙條來看,他是一個精通數學的人,很可能是塞爾登教授的一個崇拜者和挑釁者,比如在某次數學考試中遭遇了失敗。果然沒過多久,另一起凶殺案便發生了,這回遇害人是一個住院的老人,他的鄰床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業餘數學家,發展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和“遵守規則”。說起奧地利出生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他和老鄉哥德爾曾雙雙入選美國《時代》周刊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20位科技和學術精英。巧合的是,他們中的一個是最具哲學意味的數學家,另一個是最具數學意味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