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金川門之變(4)(2 / 2)

呂太後聽了燕王這番吩咐,早已哭成淚人兒。也隻能忍悲吞聲,隨了燕王乘輿進城。

呂太後認出了那兩歲的男孩是文圭,稍大的那個卻不是太子文奎。至於乾清宮的焦屍,太後目不忍睹。等她哭夠了,忍著心痛仔細地看過,最後肯定了那是建文無疑。燕王說,皇嫂你可認準了嗎?呂氏說,自己的兒子,恰是俗語說的,“燒成炭也認得骨殖”,錯不了的!聽她這麼一說,燕王不禁大慟於心,捶胸頓足地哭道:

“唉,這孩子無知啊!癡啊!我來京本是為羽翼你的,與你為善的,而你卻不明白叔父的心跡,遽然尋此短見。悲哉,惜哉!……”哭了幾聲,忙收住淚,吩咐朱能將建文的屍骨收斂,擬以國禮葬之。又送呂後連同文圭,以及她過去使喚過的宮人,先去東麵的仁壽宮暫住(她原住的清寧宮已部分被焚)。至於皇後馬氏和太子朱文奎,估計是趁亂逃走了,目前顧不得查找,隻好以後再說了。

燕王把呂氏打發走後,目光又在乾清宮裏逡巡。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正殿是皇帝通常處理章奏的地方。對這個地方他很陌生。因為他二十二年前就已經住到北平去了。而在去北平之前,他倒是在乾清宮的東廡房裏,與其他幾位皇子(包括建文帝的父親懿文太子)念過書。

他現在還能回憶起來,那時候他們這些皇子,是以極敬畏的目光,望著乾清宮這座高不可攀的殿堂的。可是現在,它卻被大火燒掉了所有的門窗梁檁,隻剩了磚石的框架。當年洪武皇帝曾用過的禦案如今變成了一堆灰燼。那禦案所用的木料也許太堅硬、太厚重,故爾有的地方尚未燃盡,尚在冒著一嫋青煙,似乎表示著它的主人的魂靈還沒有離開這兒。

燕王信步朝著冒煙的地方走去。他能感受到腳底下熱乎乎的。他的腳無意間撥動了一段未燃盡的桌腿,發現有個什麼東西亮亮地一閃。或許出於好奇,他的腳又撥動了一下。於是看清了,那是個比拳頭略小些的金龍鎮紙。他便彎腰將這金龍鎮紙揀起來。感覺到它熱乎乎的,如人的體溫。

並且發現了鎮紙底部鐫刻的“洪武五年萬歲千秋節”字樣,便知道它已經有三十歲了。如今,兩代皇帝都升遐而去了,而它仍然那麼嶄新,那麼亮麗……想到這裏,燕王感慨萬端。這正如蘇東坡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呢!他正要看看是何人為太祖壽誕所製的這金龍鎮紙時,忽然朱能匆匆進乾清門稟報說,兵士們在前宮華蓋殿發現一具大臣屍體,著獅子補服,束以玉帶,從牙牌上看是左軍都督徐增壽。燕王聞聽,“啊呀”驚叫一聲,扔下金龍,急惶惶朝華蓋殿奔去了。

果然是徐增壽!但血液已經流盡,軀體已經僵硬。惟是眼睛還在睜著,嘴巴半張著,似乎要向他訴說什麼。

燕王大叫一聲:“啊增壽,我來晚了啊!……”撲倒在徐增壽屍體上,痛心疾首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

他這可是真哭。無絲毫偽裝的成份——與剛才哭建文帝不能相提並論。增壽是他的妻弟,且是徐妃最喜歡的弟弟。拋開這層關係不講,單講四年的“靖難戰役”吧,徐增壽不僅直接地向燕王密送軍事情報,而且還間接地影響著一大批官軍武將,使他們在戰場上應付差使兒,出戰而不效命。

而在這最後的關頭,徐增壽為著獻城不避險難、不遺餘力。增壽啊,如你多活一兩個時辰,你就能看到燕王的勝利了啊!你就可以成為新帝王的當之無愧的元勳功臣,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啊!……他撲在徐增壽身上哭得死去活來,朱能等將領拉都拉不開。人們都可以證實:燕王曾經為許多人的死亡而落淚,但最傷心的,莫過於張玉和徐增壽之死。

燕王後來把徐增壽的眼皮兒合上。總算被人們拉開,攙上了車輿。在離開皇宮的路上,他已經考慮著如何諡贈徐增壽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