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文淵閣裏辦公的,除了解縉、楊士奇、黃淮、胡廣、金幼孜幾位內閣成員(那時尚未授學士銜),還有一位名人,即新科狀員曾綮。去年皇上專門選取了曾榮等二十八名進士入翰林院讀書,時稱“二十八宿”。這“二十八宿”由司禮監按月提供筆墨紙張,光祿寺提供早、晚兩餐,禮部按月發給“膏燭鈔”(即燈燭費)三錠,工部則就近安排宅居。他們每五日一次沐浴,都是由內臣隨行,並派錦衣衛校尉護衛。這二十八名新科進士,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禮,備極恩榮,同時,他們也向全國臣民宣示了新皇帝對文人的恩寵。
他們“沐浴”的湯池就在秦淮河畔,那兒殺害方孝孺、黃子澄等文人的血跡未幹,但人們漸漸地會將“壬午之難”的血腥印象淡忘了的。事實也證明,絕不會因為殺掉一個方孝孺,便會斷了“讀書種子”。老的讀書人殺絕了,年青的讀書人倒是茁壯地生長出來。
當下,姚廣孝便向陳濟一一介紹了包括曾綮在內的這些國內出類拔萃的文士。每介紹一位,陳濟便很仰慕很欽羨地瞪圓了眼睛,說著“久仰久仰”。解縉等則淡淡地回答著“幸會幸會”。介紹到胡廣時,姚廣孝打了個頓兒,胡廣則臉上一紅。因為胡廣又叫胡靖。陳濟原以為他的字為靖,不對了,胡廣的字叫光大。原來,胡廣在建文二年三月參加廷試時,正值李景隆揮兵伐燕,胡廣的對策中便出現了“親藩陸梁,人心搖動”等語,頗得建文帝喜歡,遂點了他個一甲第一,即所謂狀元,並賜名為“靖”,意思是滅燕之後,能使天下平安。不過胡靖這名兒才用了兩年,燕軍倒勝了,皇帝也換了。改天換地,“靖”又不合適了。於是再改回來,仍叫胡廣。提起名字的改過來改過去,似乎人也沒了氣節似的。其實胡廣人品還真不錯,很老實本分,比沒改名兒的解縉更受皇上的信用呢。
解縉記得很清楚,那天姚廣孝帶著陳濟來到文淵閣,並沒講他們將要住進這裏。說真的,解縉內心裏對姚廣孝又添了幾分鄙夷。他真想不到這位僧不僧、士不士的老頭兒如此庸俗:不僅在蘇州收了“養子”,還又要把他的這位所謂“朋友”陳濟安插到文淵閣裏混飯吃。看陳濟這副模樣,他能做些什麼?抄抄寫寫?還是提壺倒水?……
那天姚老頭兒似乎對“大典”的事兒頗感興趣。問解縉都有多少人參與編纂?都收集了多少書籍?估計何時能有個眉目兒?……解縉都懶得回答。說真的,生性狂傲的大才子解縉,對這位所謂“太子少師”還真沒放在眼兒裏。隻不過礙著他是皇上的“心腹”,“靖難”第一功臣,不得不敷衍罷了。
姚廣孝雖說穿了令人歆羨的仙鶴補服,但那氣度總不是做官的模樣兒。舉手投足,倒有點兒江湖氣。或許當和尚慣了,不習慣帶帽子的,所以言談之間,他信手將紗帽一扔,露出剛剃了的青皮頭頂,顯得格外滑稽。解縉在肚裏暗笑,隨即想說幾句詩,調侃這老頭兒。剛想出幾句:“衍衍泉流檻外分,披緇人定戒香薰。空登北郭詩人社,難上西山老佛墳。”後麵的幾句還未來得及想。此時忽聽門外人喊一聲:“聖上駕到!”他頓吃一驚,也就顧不得想調侃的詩了。
解縉他們急忙俯伏在地。可笑姚廣孝一時慌亂,竟摸不到烏紗帽,但也不敢怠慢,隻好隨大家俯伏。而那個叫陳濟的布衣中年人,則慌急找地方躲避。陳濟手裏就拿著姚廣孝烏紗帽的,看樣他是想為老頭兒戴上,一看來不及了,無奈何捧著紗帽鑽了桌底。
“臣姚廣孝等參見萬歲!“姚廣孝說。
“卿等平身。”永樂帝進來了。隨同進閣的太監張興,用拂塵象征性地在道衍剛坐過的椅上拂了拂,然後永樂便坐了上去。永樂坐下後,這才發現姚廣孝光著頭頂,不倫不類,就忍俊不住撲哧笑了起來。眾人剛剛從地上爬起,尚未來得及站直,又被皇上這笑聲弄得不知所措。彼此瞪了一眼,這才意識到皇帝笑的是姚少師。於是大家都捂著嘴竊竊笑了。
“快給少師看座!”永樂收住笑,吩咐張興。——打從道衍有了“少師”的頭銜,他就不再稱“斯道先生”,而總以“少師”呼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