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2)(1 / 3)

一件事,是他回老家省親,探望他惟一在世的親人,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姐姐。老姐姐腦筋似乎很糊塗,又似乎超常的清晰。第一回到姐姐的家,他穿的是官服。她就關著門,隻從門縫裏衝他說:“喲,這是哪來的貴人?貴人何踏賤地?”就惹得牆頭上、樹權上瞧熱鬧的鄉人嗤嗤地笑。道衍就聽出了姐姐的話裏有譏訕之意。於是換了僧衣,再次來到姐姐門上。姐姐擦了擦老眼,瞅了半晌,好歹才認出他來。他進門後朝老姐姐倒身下拜。她卻仍是帶搭不理的。對他帶來的琳琳琅琅禮物,她都不屑用正眼兒瞧。而令道衍最為吃驚的是,她這位老姐姐竟會說出一句震聾發聵的話:

“你是和尚呢?還是官兒呢?”

道衍在老姐姐家裏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穩。他拜辭出來,又去拜訪舊友王賓。不料王賓也令他吃閉門羹。王賓隻是在門縫裏衝他說:“和尚錯了!和尚錯了!”……

“和尚錯了?為何錯了?錯在哪裏?……”道衍暗自拷問。這是極深奧的大題目,他須細細思考,慢慢咀嚼、回味。

在蘇州賑災期間,道衍公務之餘,有時也獨自出遊。出遊時身披袈裟,依然是超世脫俗的高僧模樣。有人做詩說他:“金陵戰罷燕都定,仍是臒然老衲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段軼事:

那一日,他來到寒山寺散步。走得倦了,也餓了,便坐到寺外的亭子裏,吃著幹糧小憩。湊巧兒一個姓曹的縣丞也來遊寺,見這老和尚在亭子裏悶頭吃飯,當官兒的來了既不回避也不讓座,好生沒禮貌!便讓衙役們將他揪起來,抽了二十鞭子。道衍說:“你怎能隨便笞人呢?”縣丞更怒,說:“你還敢頂嘴!”吩咐左右:“與我押到衙裏!”

第二天,道衍的隨從們因少師一夜未歸,十分著急,四處尋覓,好歹才在縣獄裏找到了他。姓曹的縣丞和地方官吏這會兒才知道闖禍了,都嚇壞了,紛紛來向道衍請罪。道衍也不說話,提筆在紙上寫了幾句,擲給當地的官吏們。他們一看,原來是四句詩:

敕使南來坐畫船,

袈裟猶帶禦爐煙。

無端撞著曹三尹,

二十皮鞭了宿緣。

眾官吏從“了宿緣”這三字上,揣知少師不會因受辱這事與他們一般見識,便暗自慶幸,念阿彌陀佛。但是分手時,道衍還是教訓那個縣丞說:“野僧在亭內吃口幹糧,又礙你何事?唉,書生為官,豈可張狂欺人呢!”

賑災結束回到京師,道衍便喂養了一隻雄雞,每天早晨聞雞而起,按時上朝,遲暮之年仍忙忙碌碌。身為太子少師,既擔負著輔導太子的重任,還要為皇太孫講讀於華蓋殿。然而這老和尚晚年最大的貢獻——他還能讓人們時常提及的,便是參與編纂湟湟文獻《永樂大典》了。

從文淵閣重新開館修書的那天起,解縉就有一種不祥之感。他知道,倒楣的日子已經開始了。但是他很困惑。他不清楚他的災禍來自何處。他也絕對想不到,他將會死於非命。

人啊,最難的是認識自己和把握自己。即便解縉這樣的才俊,他觀察別人目光犀利,透徹五髒六腑;可是,他偏偏就看不透自己,甚至可以說不認識自己——盡管他每天都要照鏡子的。

大概是永樂二年歲末,皇上曾經在一張紙片上寫了幾位重臣的名字,讓他“臧否”一下——就是評論他們的長短、優劣。解縉接過紙片,見頭一位是吏部尚書蹇義。解縉說:“蹇義天資厚重,卻無定見。”第二位是戶部尚書夏原吉。解縉評論是“有德量,但不能遠小人”。第三位劉俊,是兵部尚書,他認為“有才幹,但不知顧義”。第四位鄭賜,時任刑部尚書,後來代替李至剛擔任了禮部尚書。解縉稱其“可謂君子,卻頗短於才。”第五位李至剛,乃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與解縉一同入直東宮,給皇太子講學的先生。解縉對他的評價最差——“趨炎附勢,有才,而品不端。”第六位黃福,曾受建文倚重,永樂開列的二十九人“奸黨”,黃福榜上有名;歸附新帝後,永樂不顧朝臣議論,任命為工部尚書。當下都禦史陳瑛彈劾他“不恤工匠”,改為北京行部尚書。解縉當然知道黃福“物議紛紜”,卻對其評價最高——“秉心公直,忠於職守”。第七位就是陳瑛了。解縉明知道陳瑛深得帝寵(永樂帝誅殺許多建文遺臣,幾乎全是通過這位禦史之手),但他仍直言不諱日“陳瑛用法過刻,但尚能持廉”。第八位是工部尚書宋禮,解縉認為他“憨直而苛,人怨其不恤”。第九位是大理寺卿陳洽,解縉評其“疏通警敏,亦不失正”。第十位兵部侍郎方賓,解縉的評價亦頗低:“簿書之才,駔儈(即騾馬交易經紀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