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2)(2 / 3)

永樂對解縉的“臧否十臣”很是重視,便將他的種種評價轉告了太子。太子很感興趣,又開出兩個人名兒,一個是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就是建文時敢於直指“帝過”的那位禦史;另一位也是東宮官,即右春坊右讚善王汝玉。此二人皆受太子倚重。太子遂召來解縉,請他對這兩人予以“臧否”。解縉又說:“昌隆君子也,無奈量不寬容;汝玉乃文翰中不易得之才,可惜有市儈之心。”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自口出”。盡管解縉對十二位大臣的評價,並未摻雜個人的好惡,且經過時間的檢驗,他的這番一針見血的評價也基本正確,從而得到了仁宗(當年的太子)的歎服。但他想過沒有,他會因此而得罪人呢?

比如,李至剛因此便與解縉結下了仇冤。李至剛嗣後不久“坐事”下獄,從獄中出來後降職為禮部郎中。他開始尋找機會,對解縉中傷、傾陷……

解縉是一位天才。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的新進士解縉曾受到洪武帝愛重,授中書庶吉士,常令其侍於禦前。太祖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對朕有何進言,當知無不盡。”他憑著年輕氣盛,當天就上了“萬言書”。隨後又上了《太平十策》。但他指陳洪武帝“讀書過雜”,又什麼“進入不擇賢否,授職不量重輕”雲雲。洪武帝雖稱讚他的才華,卻將書奏一笑置之。

後來,這位恃才傲物的庶吉士,因為擅闖兵部索拿皂隸(不知皂隸因何事惹惱了他);又因路遇太監毆打“小黃門”,他挺身而出遮護弱者;且還糾纏到張三李四狗咬貓撅的是非之網裏。終於被人們告到皇帝那裏。洪武帝皺皺眉頭,便將他攆回家去,叫他“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過了八年,洪武帝去世,建文登基,解縉急火火地入京師求職。有司一看,先帝令他在家“進學”十年的期限還未到呢!便彈劾他“違旨”。又查出他的母親剛喪未葬,而其父也已年過九旬,他是不能“舍親遠行”的。於是,他官未求到,反被謫徙河州衛當了吏役。

“天生我才必有用!”解縉暗暗鼓勵自己。他當然不甘心在河州衛當一位吏役的。便又走了禮部侍郎董倫的門子。由董倫推薦,被召回朝中,除授翰林待詔。他認為從此也便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然而,好景不長,建文又“遜國”了!解縉倍感傍徨。甚至曾經與他的老鄉、同仁胡廣、王艮、吳溥一起,慷慨地陳述大義,差點兒自殺殉節。不過,後來他還是跪倒在了燕王的腳下。

他沒辦法不變節呀!他的解釋是:死不足惜,惜的是滿腹經綸……

“天生我才必有用!”果然如此。適逢新帝登基,求賢若渴,不僅未究其罪,反將其召入“文淵閣”,把總裁《太祖實錄》的重任放在了他的肩上。書成之後,得賜銀幣。以後又因為總裁編纂《文獻大成》而得到禦賜的金綺衣,使他這六品官享受到了與尚書同等的待遇。而且,連他的夫人也得到了赴柔儀殿覲見皇後的榮譽。

總之,永樂二年、三年,應該是他最得意的時期。是他人生的頂峰。登頂之後,就該走下坡路了。

他哪裏知道,就因為極力主張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因而引起了朱高煦的仇恨。他更不會想到,皇上對太子其實並不中意。相反地,朱高煦倒是在皇上那兒日益得寵。而他又不識好歹,千不該萬不該又跑到皇上那兒多嘴多舌,指責漢王“恃寵驕縱,禮製逾越太子”,他說這是漢王與太子爭天下的可怕的前兆。這話可真是觸動了皇上最敏感的神經。於是龍顏大怒:這不是欲離間我家骨肉嗎?從那以後,解縉就失去皇上的寵信了。

這時候,朱高煦、李至剛、陳瑛,或許還有其他人,正在悄悄地準備收拾他。而他渾然不覺。

但是,當《永樂大典》的編纂進入到第二階段,亦即皇上請來了七十高齡的太子少師姚廣孝之後,解縉這個既有才,又狂傲,既表裏洞達,又城府太淺,既直言敢諫,又口無遮欄,總是莫名其妙地惹是生非的大才子,才預感到他倒楣的日子開始了。

似乎是永樂三年深秋。解縉記得天氣是越發涼爽了的。這是應天的最佳季節(應天的夏季太熱,被稱為“火爐”),也是做文墨的人幹活兒的好時候,執筆的那隻手連同小臂已不會將汗水滴落到紙上,而入的精力亦比暑期要顯得旺盛些。文淵閣裏十分岑寂,隻能聽到翻動紙頁的窸窣聲和偶爾才有的咳嗽聲。

文淵閣雖比它前麵的文華殿要矮,也沒有文華殿的輝煌,但麵積卻比文華殿要大。這座長方形的建築裏用屏風分成大大小小許多格子間,解縉、楊士奇、黃淮、胡廣、金幼孜、楊榮等內閣成員,以及選調來編纂大典的一些翰林院官員,都在這裏辦公。此外,這裏還相當於一座皇家圖書館。到處是書架,觸目皆是書。在這裏空間是被充分地利用了。這裏一年四季充溢著的是墨和紙的香氣——有人說紙無香氣,那隻能說明這個人還不是“書蟲”,稱不上真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