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2)(3 / 3)

解縉是“大典”的總裁,編纂領頭人,故他的房間靠裏(即靠西),麵積是其他房間的兩倍。除了他坐的一把椅子,另有一張閑著的,擺在了他的對麵兒,每天都一塵不染,卻每天都無人坐它。因為這是皇上曾經坐過的椅子。

皇上就是坐在那把椅子上,跟他探討“大典”的一些重要問題。隻是一把普通的樟木椅,跟文華殿裏寬大且精鏤細刻的楠木禦座根本無法比擬。那一天,他本來以為皇上是不可能在這兒坐的。皇上要說什麼話,完全可以把他們編書的人召集到文華殿去的。可皇上平易近人,就在這把椅子上坐下了。坐下之後,還順手翻閱他案子上擺放的書籍……一年多過去了,這把椅子總是閃動著皇上的身影,他似乎還能感覺到皇上親熱的氣息。

那一天,眼看又到了巳時,大家按日常的規律,放下紙筆略作小憩。這時候人們可以到戶外活動活動腿腳,可以互相串串房間,或者幹脆將屏風一撤,大家圍在一起喝茶吃瓜聊聊天兒。解縉伸伸懶腰,剛想到外麵小解一下,卻聽得閣外傳來腳步聲。又聽得靠近門口的人們嘁嚓著:“喲,少師來了!……”

“少師?誰是少師?”說實在的,當時他對“少師”這稱謂極是陌生;他也不曾記得有哪位“少師”到文淵閣來過。“啊,是他!”當他想到“少師”便是道衍的工夫兒,那老頭兒的身影在窗外一晃,腳步聲就進入閣門了。緊接著,他聽到楊士奇、黃淮、胡廣等人忙忙亂亂跪拜的聲音:“啊呀,不知少師大人駕到,有失遠迎!”又聽到那老頭兒說著:“各位快快請起!如此大禮,卻不是折殺老僧也?”

解縉走出他的房間。一看其他房間彼此隔著的屏風已經撤掉了。大家正請道衍上座。道衍今日穿的是仙鶴補子公服,而不是袈裟,不細看還真有點認不出他來呢。

“啊呀,大紳公!”道衍眼色忒好,倒是先看見他了。他的字叫大紳。道衍這樣稱呼,說來是極尊重他的。而且,未等他先施禮呢,道衍已先向他作了一揖。

解縉的品級比姚廣孝這少師要低得多。按規矩姚廣孝應坐受他的兩拜禮。但是,未等他做出要拜的表示,已被姚廣孝攔住了:“啊呀都是自家人,不必如此!”他隻好向“少師”深深一揖。然後,大家就按品級高下,尋找自己的位置了。

“他來這兒做什麼?”解縉很有點蹊蹺兒。姚廣孝——這名字極陌生;倒不如道衍之名如雷貫耳。對此人又想當和尚又想做高官,人們是有些議論的。解縉是最愛對人評頭品足的,況且嘴又無遮攔,所以也在文淵閣裏跟同僚們評論過他。解縉曾提到了道衍回到蘇州老家探親時,老姐姐和故友王賓揶揄他的那些話。解縉且對道衍在蘇州做的一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議。原來,某日道衍在街上散步,看見一家酒肆門前高懸的酒簾上有幾個大字極見工力,心中驚詫。向酒家詢問,得知這字竟出於裏巷一少年之手。道衍忙命人將那少年召至跟前。見此人衣衫襤褸,眉目卻透著聰明,便將他收為養子,改名姚繼,隨後帶回了京師。你說,和尚收養子,卻不是奇聞嗎?這老頭兒圖的是什麼?

今日道衍果然帶來一位中年人,農人打扮,布衣葛裙,肩上還有補丁。稀稀的幾莖胡須,微黑麵皮,目不大,卻炯炯有神。一直垂手侍立於姚廣孝身後。解縉以為這便是少師的養子。才待要問,不料姚廣孝卻介紹說,此是老夫新結識的朋友,姓陳名濟,字伯載,武進人。甚有學識,讀書過目成誦,盡通經史百家。介紹過後,便叫陳濟向各位大人參拜。

解縉、楊士奇等忙說“免禮”。然而陳濟卻一定要拜。姚廣孝也說:“今日是頭一回與各位大人相識,禮數兒應當還是有的。以後熟了,天天見麵兒了,作個揖也就罷了。”這又說得解縉納悶兒。心想“天天見麵兒”是何意思?陳濟怎會與他們這些翰林院的人“天天見麵兒”呢?……是了,或許此人是由姚老頭兒引薦,找了不知誰的門子,到文淵閣裏打雜兒,混碗飯吃。這麼想著,也就正襟危坐,安然地受陳濟之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