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1)(1 / 3)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其藩地在遙遠的雲南。雲南毗鄰安南(古稱交趾)等國,邊防地位極重要。永樂帝派他去邊陲,其用意或許是想叫他威鎮西南,真正起到“藩屏”的作用。但高煦又委屈又煩惱,對皇上說:“我有何罪,斥徙萬裏?”堵得皇上道不出話兒。他賴在京師不走,皇上也隻好由著他去。

那時候永樂的主要精力是傾注於“文治”上了。

他以武力取得皇位,他卻不想給人以“好武”的印象。登基伊始,通政使趙彝引奏一個山東男子進獻“陣圖”,原是想獻媚取寵的,不料永樂批示道:“自古帝王用兵,皆出於不得已。朕居軍旅數年,每親當矢石,見死於鋒鏑之下者,未嚐不痛心。今天下無事,惟當休養斯民,修禮樂,興教化。此獻圖者,必謂朕有‘好武’之意,以冀進用。其斥去之!”趙彝討了個沒趣兒。

偃武必修文。永樂元年八月,除北京外,全國舉行鄉試。永樂二年春,就是封太子、封漢玉趙王的時期,會試剛剛結束。會試之前,永樂問禮部尚書李至剛,洪武時期選士多少?李至剛說,各科不同,多時達四百七十餘人,少時隻三十人。永樂說,朕初即位,取士宜多。於是這一回取了新進士四百七十二人,與洪武十八年乙醜科相同。經廷試,一甲三名為翰林修撰、編修,二甲五十一人俱授翰林院庶吉士。

永樂帝對會試落第的舉人也給予關懷,令翰林院擇其較優者入國子監繼續研讀,以俟下科再試,且給予“教諭”的俸祿。“舉人入監”,稱為“副榜”,副榜之設,從永樂朝開始,後代延續了下去。

那些日子,新人仕的士子們集中在朝天宮演習禮儀,忙得李至剛等禮部官不可開交。然而朔望日大朝時,一看奉天殿內外站得滿滿蕩蕩,因建文遺臣死的死逃的逃所造成的“左班”兒稀稀拉拉的局麵已經轉變,皇上春風滿麵,李至剛心裏也美滋滋的。

這一日,永樂諭禮部,說他要親視太學,看看那些國子監的學子們。禮部官便陳奏說,皇帝視太學,按規矩必先祭奠先師孔聖人。永樂說:“孔子乃帝王之師,是孔子以‘三綱五常’之理,立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朕應隆重祭奠先師,以示本朝尊儒重道之意呢!”於是,禮部官趕緊安排皇上祭孔、視學之事宜去了。

說到皇帝祭孔和視學,洪武十五年時曾做過一回。永樂決計要比先皇帝做得更隆重。這是三月中旬,風輕日暖,花樹繁茂。禮部早在位於雞籠山之南的成賢街上設了長長的帷幔,從南門即大成門的牌坊開始,這一帶已“靜街”,隻有國子監的祭酒等官員,率領著學生們夾道迎接聖駕。辰時,永樂帝率百官來到大成門,下禦輦,入帷幔更換皮弁服。先到孔廟,向聖人神位行禮。事前禮部官在考“謁廟儀”時,說孔子雖是聖人,但乃人臣,皇帝行禮宜“一奠而再拜”。永樂卻說不可,拜先師,禮宜重,他堅持要四拜。拜畢,又到帷幔裏換了常服,即翼善冠和金織盤龍黃袍。然後再升輦,在鼓樂儀仗引導下,率文武百官進入了國子監。

國子監是在洪武初年設立的,設了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誌、廣業六個館,實際上就是不同的年級,此時的學生約六七千人,而宿舍即“號房”多達一千餘間。其中供外國留學者使用的“王子書房”和“光哲堂”,就有一百多間;教室即“講院”八十間;練箭處即“射圃”一處;菜園即“蔬圃”八十餘畝。學生來源,主要是各州縣選送的貢生(每縣每年限送一人),功臣及貴戚子弟,邊疆“土司”子弟。也有來自日本、高麗(朝鮮)、琉球、暹羅(泰國)、安南等國的留學生。然而,這麼多的中外學生,管教人員卻少得令人驚訝:祭酒(即校長)、司業、監丞、典簿、典籍各一人,連“五經博士”、“助教”、“學正”等總共才三十餘人。

當時的“祭酒”是胡儼。胡儼原在欽天監任職,但很快即以解縉之薦入翰林,成為文淵閣的學士,不久又調來國子監。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實屬飽學之士。按照既定的程序,他率領著學官、諸生,請永樂帝到彝倫堂升座,然後三品以上及侍從官人堂東西侍立,接受了他們的五拜禮。之後,永樂便將《五經》即《詩》、《禮》、《易》、《書》、《春秋》頒賜給太學。

今日最重要的活動內容,是皇帝及百官聽國子監祭酒講授《五經》。這對永樂和胡儼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聽的和講的,都是第一次。天其實並不熱,但胡儼在拜見皇上時已經滿頭汗水了。永樂便笑吟吟說:“如此好的天氣,先生便到戶外講,朕與學生們都到院子裏聽,如何?”說著,他已經站起來了。胡儼受寵若驚,便忙不迭地親自動手,也有內官幫著,將禦座抬到了院子裏。院裏有一株古檜樹,人稱“六朝鬆”;鑒於六朝皇宮在隋兵滅陳時就已被夷為平地,故而這檜樹是碩果僅存的,十分珍貴。禦座就設在“六朝鬆”下,而胡儼的講壇離禦座也不過五六步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