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皇家也有難念的經(4)(1 / 3)

拿朱高煦跟朱高熾相比,那就截然相反了。高煦可沒有什麼“仁柔”。高煦是鐵的手腕鐵的臂,他要讓天下臣民在自己的腳下顫抖。而恰恰是這一點,兒子與老子“酷肖”。

說起來,聖人們所有的書籍都印著天大的“仁”字;“仁”,這儒家的內核,誰能不承認呢?誰能不標榜呢?然而,你單靠“仁”,能奪得天下不?能坐上皇位不?而你既然奪不得天下、坐不上皇位,那談論“仁”又有何意思呢?

當然,上麵這話可是自己偷偷說的。而對別人,還是口口聲聲地講“仁”呢!

事實已經證明,高煦懂軍事,善弓馬。“靖難”之戰的三年,出生入死,屢建奇功。有好幾次他身處絕境,都是高煦拍馬趕到,挽救了他的性命。高煦對他和他這個永樂朝廷的貢獻,是高熾無可比擬的。看能力,論功勞,高熾比高煦差得遠了!

更何況,他和朱高煦還曾有過“浦子口之約”——就在燕軍渡江前夕,當他在浦子口遭到盛庸軍頑強抵抗,他失敗了,同時也灰心了,還要考慮議和北返的節骨眼兒上,恰是高煦率騎兵死戰,扭轉了戰局。當著江神的麵兒,他當時撫著高煦的脊背說:“給我狠狠地殺!‘世子’日後就換你的了!”

這又是類似於“大寧之盟”的一份承諾。他是兌現這承諾呢,還是如對待寧王那樣,否認這承諾呢?……

就在這火候兒上,為朱高煦說話的人找他來了。

淇國公丘福是“靖難”戰爭最突出的功臣之一,其與成國公朱能難分伯仲。丘福早年就在他的麾下,侍衛藩邸,從戰多年。其為人既撲憨,又鷙勇;衝鋒在前,論功退後。這尤令他感歎道:“丘將軍功,朕自知之。”結果論“靖難”功,他把丘福推到了首位。現在,淇國公便極懇切地向他建議:為國家社稷計,世子朱高熾不堪“儲君”之任,惟高陽王(即朱高煦)備位東宮最是合適。

出於對淇國公的信賴,他推心置腹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諸臣以為東宮應出於嫡長子。世子雖弱,尚無大過,若高煦取而代之,朕如何向臣民解釋?”

丘福說:“臣方才說過,此是為國家社稷考慮。高陽王武功蓋世,深孚眾望;雖文韜稍弱,但假以時日,由陛下親自調教,定能出息唐太宗也似的天子呢!”

丘福對朱高煦的評價似乎偏高,永樂能聽得出來。而且,永樂也聽出了丘福話裏有話兒。他是故意將朱高煦與李世民扯在一起。也別說,他兩人還真有點類似——當年李世民不就是為大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別人無可替代的作用嗎?而由此想開去,他永樂便是唐高祖李淵了?……這又不對。他可不希望人們將他與李淵相提並論!

“好吧,此事容朕細細考慮。”——談話到此為止。

永樂帝後來弄清楚了:丘福與高煦在數年的征戰中建立了深厚情誼,按高煦的說法兒是“刎頸交”;高煦是“武人”,丘福也是“武人”,兩人氣味相投。丘福為高煦說好話這很可以理解,但也難免偏頗。譬如把高煦比作唐太宗,就叫人聽了頗不舒服。

繼丘福之後,又有駙馬都尉王寧來為朱高煦“說項”。王駙馬當年在建文麵前,就曾為他燕王說過好話;王駙馬對他的恩情,大概也隻有徐增壽可以相比。王駙馬說,高煦於“靖難”有大功;陛下大封“靖難”功臣,自家的人怎麼就忽略了呢?永樂說,那你說該如何辦?王駙馬說,公理公道,高煦做太子,國人服氣,臣也服氣。

永樂又沉默了。他還是用回答丘福的那句話來回答王寧:高熾乃嫡長子,論功雖不能與高煦相比,可他畢竟無大錯呀?世子是太祖立的。你說,如何隨便就給廢了呢?……

他這話似無懈可擊。但王駙馬卻又悄悄補充了一句:臣還想提醒陛下,世子的身體不太……說著,搖了搖頭。

永樂便情不自禁地歎口氣。的確,朱高熾論體質又比朱主煦差遠了。才二十來歲,便很臃腫,走路喘不動氣,腳也有疾,去孝陵進香時還要由中官扶掖,連他這做父親的都不如呢!做皇帝可不是輕鬆的,如此虛弱的身體能撐得住嗎?……

永樂輕輕地歎口氣。亦如回答丘福那樣地說:“好吧,此事容朕細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