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十七弟想哪裏去了!”永樂很詫異似地搖搖頭,但仍和藹地微笑說,“當年五弟想去錢塘,皇考不允。建文無道,竟將錢塘封於其弟,卻也未能就藩。唉,錢塘非善地也。十七弟再挑一挑看。”
寧王沒辦法,他辯不過永樂這理兒。既然杭州不行,那就蘇州吧。蘇州也還不錯!於是他也吟詩道:“夜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不料永樂又搖搖頭嘿地一笑:“十七弟呀,你是怎想的呢?蘇州乃京畿之地,距京師太近,這不合適。你再挑挑看?”
既然蘇州也不行,寧王更是失望。他沒興趣再挑揀了。就說,那陛下想令臣去哪裏呢?
永樂便收斂笑容,向寧王伸出四根手指,一根一根扳著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此四郡,都是好地方兒。十七弟可任選其一。”
寧王一聽,心裏唰地涼了,涼透了。說實在的,這四個地方與他原先所期望的相去太遠,差距太大。不要說他和永樂過去還有什麼大寧之盟;即便沒有什麼“中分天下”之約,就是按老規矩,他作為高皇帝親子,總也該有落腳的地方啊!全國一百四十座府城,隨便摸一個,也未必比這幾個差呀!朱棣呀朱棣,你竟是這般無情無義的人嗎?你忘記了你當年是怎麼可憐兮兮跪到我府裏去的嗎?你忘記了我是如何在北平辛辛苦苦為你起草一道道檄文的了嗎?“貴人健忘”,真是“貴人健忘”啊!朱棣啊,陰險狡猾的朱棣呀!……
寧王忍不住哭了。他一句話也說不出,拂袖而去。回到館驛,一頭倒在床上便不省人事兒。
永樂聽說寧王病了,便也覺得於心不忍似的。反複思忖,建寧、重慶、荊州、東昌既然寧王皆未看中,那就換南昌吧。於是,他親手抄寫了一份王勃的《滕王閣序》賞賜給了寧王。南昌經王勃一吹,似乎是天下最好的府郡,什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又什麼“雄州霧列,俊彩星馳”。但寧王到那兒一看,他的王府隻不過是江西布政司騰出來的個舊院兒,其房屋規製與其他親王的府邸根本無法相比,連他在大寧的王府都不如。但他有什麼辦法?他隻能認命。不敢拒絕,也不敢有怨言。必須小心有人到新皇帝那裏告發他有什麼“異謀”。
寧王自此學會了韜光養晦。購置了一處“精廬”,整日在精廬裏鼓琴讀書。也別說,後來還真是編寫了不少書籍。
寧王到了南昌不久,郡中有人向朝廷告密,說寧王誹謗皇帝。但永樂笑道:“沒有的事兒。”
永樂有他親自掌握的密探。這些密探在永樂朝初期還不是太多,但畢竟已經有了。他們分散在各地,藩王們是重點盯防的對象。寧王在南昌倒未被發現有什麼劣跡,倒是在岷王、代王、齊王、穀王那裏,偵探出了大量的罪行。
岷王、代王、齊王在建文朝曾被廢為庶人。永樂登基後,他們認為是撥雲見日,枯木逢春。他們希望回到洪武的時代,藩王既掌握兵馬,又有諸多特權,可以在封地為所欲為。但他們很快便發現這純屬癡心妄想。
永樂帝對他們雖也“優禮”,但決不容許他們驕恣放縱,更不能幹任何危害皇權的事兒。否則,“大兄”對付他們,可比建文又厲害多了!
最先嚐到厲害滋味兒的是岷王。當初岷王被建文削爵廢為庶人,是因了西平侯沐晟告發“多行不法”。如今複爵後,仍不思悔改,又故態複萌。整日沉湎於酒色,酒醉後擅自收繳地方官的印信,無故毆戮吏民。永樂帝查得了證據,不禁十分惱怒,在岷王複爵三個月後便向他問罪,降其官屬。過了不到半年,再削其護衛。岷王這才意識到,他事實上又淪落為一個平民了。
第二個被懲辦的是代王朱桂。代王論起來與永樂還有一層親戚關係——代王妃也是徐達的女兒,徐皇後的親妹子。也許正因了這層關係,永樂對這對夫妻的性脾非常熟悉。聽說代王複爵回到大同後又開始為非作歹,永樂便賜璽書告誡他說:
“朕聞弟驕縱不規,國人多怨言,告發者頗眾。弟雖已複王位,卻獨不記建文時窘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