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後永樂也看清楚了:王寧也與高煦相友善。高煦甚至經常往懷慶公主府裏跑,對他的姑姑、姑父倒是挺孝順的。事實上,王寧所說的“世子有疾”,卻不就是他在長江邊上,曾對高煦說過的話嗎?於是恍然有所悟。原來王駙馬是受高煦所托,提醒他不可忘記“浦子口之約”呢!
大悟之後,便又怏怏。永樂自己工於心計,可不喜歡別人耍心眼兒。高煦急於取代他的兄弟,請出丘福、王寧為其說情,這效果是既有利也有弊。相反,朱高熾“穩坐釣魚台”,采取“以靜製動”的策略,擺出一付本本分分憨憨厚厚樣子,效果也未必就比朱高煦的差。
永樂帝可真是左右為難了。也許到了這時候,他才理解了當年洪武帝焦灼、憂慮而又無奈的心情。當他夜深人靜獨自在乾清宮裏徘徊時,他似乎聽到了老人家的歎息聲……
到了永樂二年春末,永樂帝覺得“立儲”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便又開始私下裏征詢一些大臣的意見。他首先召見的是金忠。金忠休看出身微賤,但很受永樂信賴,每有疑問,常讓他出主意,且屢屢效驗。金忠主張冊立朱高熾,並列舉了曆代立嫡長的一些故事。說得永樂默默點頭。
永樂某一日視察文淵閣,又與解縉談及立儲事宜。說來也巧,此前金忠剛好拜托過解縉、黃淮等閣臣,言及高熾如今在北京居守,離皇帝遠,說話不方便,如有機會,還請兩位大人在皇上麵前予以“調護”。於是解縉有了準備,便對皇帝說:“皇長子仁孝天性,天下歸心,請陛下勿疑!”見永樂帝默然無話,解縉又頓首道:
“皇長子且不必論,陛下難道就不顧及皇聖孫嗎?”
這話說得永樂怦然心動。原來他已有了長孫,名叫朱瞻基,係高熾妻張氏所生。分娩前夕,他曾經夢見太祖授給他大圭,圭上鐫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夢中得圭,無疑是吉兆。他請臣僚解夢。就有人說,陛下不是甫得聖孫嗎?這便是“大圭”呢!他恍然大悟:太祖告訴他,瞻基將是異日天子。大圭作為皇權的象征,傳到瞻基手裏,將會“永世其昌”、國祚綿長!……
永樂帝對他的長孫很是偏愛。他曾抱過他幾回。仔細端詳,見瞻基闊臉大腮,五官端正,天生的一副帝王相。今年已十歲,十分聰穎,讀書過目成誦。且小嘴兒也甜,“皇爺”、皇爺”的一叫,他本是心裏悶悶的,也立時雲開霧散,胸臆爽然。
解縉的提示,使他有豁然開朗之感。他原來的猶豫,也局限在高熾、高煦兩人的取舍上,而沒有從第三代、第四代……從“永世其昌”上考慮。
“祖宗的規矩不可改,太祖的囑咐不可違啊!”他這樣想的時候,已經把希望放在朱瞻基身上了,而對高熾、高煦,都不是很感興趣了。
“我今年才四十六歲,精神與體魄比高熾都強盛呢。”——他想。
數日後,永樂又來文淵閣。他從袖中取出一幅畫,題著《虎彪圖》。畫上一隻老虎,數隻幼虎,圍聚一起,狀極親昵。他對閣臣們說:
“朕頗愛此畫,心有所感,卻道不出。卿等可為朕賦得一絕,以抒胸臆嗎?”
他這是令眾人應製作詩。應製作詩,在那個時代是臣工們經常做的,也是極榮耀的。還是大才子解縉,文思泉湧,且又摸透了皇上的心跡,於是獻上一首五言絕句。其詩道:
虎為百獸尊,誰敢當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永樂聽了此詩,登時熱淚盈眶。此詩、此圖,使這位被後世人稱為“陰鷙”、“凶殘”的皇帝顯露了其心靈的另一麵。這使人們聯想到洪武二十五年(恰是十年之間),也是這個季節,懿文太子在彌留之際向洪武帝出示的那幅《負子圖》。《負子圖》和《虎彪圖》,這兩幅畫兒,有著多麼豐厚的內涵!它在影響一個皇帝的心靈時,肯定也會影響到一段曆史的走向呢!……
永樂帝在“立儲”的事兒上比當年的洪武帝還要謹慎。但謹慎來謹慎去,最終他還是服從了命運的抉擇——他想到了袁珙,那個有著“異秉”的相術大師。袁珙如今是太常寺丞,就在自己身邊兒,隨召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