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4)(1 / 2)

皇上說:“凡讀書人,家中稍有餘資,皆欲存書。莫非朝廷倒花不起買書的錢了?”他歎口氣,然後吩咐鄭賜:禮部速選派通曉各類書籍的官吏,四麵出動,深入各府州縣,轉遍角角落落,隻要是書,不問價錢貴賤,一律購求,存入文淵閣中。隻有豐富的藏書才能使文淵閣名符其實呢!

皇上又訓誡眾臣說:“置書並不難,但須經常閱覽,方能有益。庶人存金攢玉以遺子孫,朕積書籍,亦是要遺之子孫的。金玉之利有限,書籍之利卻是無窮盡的呢!”留下這幾句話,皇上就回宮去了。許久,文淵閣裏仍回蕩著他的聲音。

鄭賜、劉季篪、姚廣孝、陳濟卻沒有走。他們連同解縉一起,立即商議如何不負聖上重托,盡快把這部亙古未有的大典編纂出來。姚廣孝是最了解皇上心思的。皇上在“文治”上的魄力,將來必會與秦皇、漢武的“武功”相提並論呢!

根據姚廣孝的提議,他們又確定了一批副總裁,都是精通某一學科、某一門類的俊才。比如太醫院禦醫趙友同,道衍稱其醫術精深,且又通曉水利(曾跟隨戶部尚書夏原吉在江南治水),既是專家又是雜家,便被延攬進來,獨當一麵。

在他們開會的時候,陳濟仍是拘謹。坐在角落裏,手都沒處放的樣子,姚廣孝便說:伯載呀,聖旨你可聽明白也未?這部“大典”,你可是都總裁呢!把你的腰杆兒直起來!好好兒領著幹!

陳濟憨憨微笑著,腰杆兒果然挺直起來了。

從這天起,解縉的房間裏多了一張桌子,便是陳濟所用的。不過,皇上坐過的椅子仍然擺放在那裏,作為一種象征,使人們由此可以想起一段曆史。

天氣已轉入冬季了,文淵閣裏倒熱火起來。須知那是多少人參與到這部“大典”的編纂裏來啊!可以說吧,除去總裁和副總裁,除去由禮部挑選的中外官員和宿學老儒充任的纂修,那些名僧、名道、名醫、陰陽家、書畫家……以及擔任繕寫的人員,總計達千餘人!

這千餘人,自然不可能全部集中於文淵閣裏。刑部侍郎劉季篪是負責事務方麵的總裁,他善於組織,就想出個主意,說是讓國子監以及各府、州、縣學裏的“繕書生”們,把“繕寫”這項最繁重的活兒給承擔起來。國子監祭酒胡儼本是總裁官之一,他答應聲“行”,此事就定妥了。於是這三千人便集中到國子監裏去住宿,但是飲食方麵,卻是光祿寺負責供應。

從那之後文淵閣便熱鬧起來了。不斷地往裏運送采購來的書籍,也不斷地運紙、運墨、運筆。解縉特別注意到,那位新來的布衣總裁官陳濟,也別說,還真是如姚廣孝介紹的,能“貫穿經史百家之言”,頗有“雜家”味道。那些執筆撰寫的人,若有疑惑,隨時找陳濟詢問。陳濟隨口便能回答,絕無遲滯,更無錯謬。解縉不僅暗暗歎服:天下之大,鄉野藏著如此人物,我卻並不知道呢!……

從解縉發出這聲慨歎的那時起,他就預料到,他已經失去了皇上的寵信,他不久就會失去在“文淵閣”的位置。果不其然,半年之後,永樂四年春天,皇上賞賜楊士奇、胡廣等閣臣以二品紗羅衣,惟獨他解縉沒能得到(內閣原七人,因胡儼改任國子監祭酒,不再兼內閣職,故隻有六人)。

解縉隻能悶悶地空對著皇上坐過的椅子發呆。皇上已不再單獨召見他。漸漸地連《永樂大典》的事,也很少有人請示他了。永樂五年正月,《永樂大典》的編纂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解縉突然謫調廣西布政司參議。

解縉以為他被逐出文淵閣,是因了編纂《永樂大典》時的思想偏執。其實不然。細細地打聽,其真實原因還是“禍從口出”。

原來,當年丘福在皇上麵前建議高煦為皇太子,此事未能成功。解縉了解了些情況,嘴巴不嚴,便在朋友聚會時泄漏了出去。結果傳到朱高煦耳朵裏,高煦立即向父皇控告解縉“泄禁中語”。永樂大怒。永樂帝再聯係到解縉還曾說過其他一些離間太子與漢王關係的話,覺得此人實在是不可信任的了。

解縉被宣布的罪過,當然不會是“離間皇家骨肉”,卻是當年廷試時,解縉“讀卷不公”。解縉對這條罪狀頗不服氣。又在人前人後大發牢騷。牢騷話兒恰傳到他的仇人李至剛耳朵裏。李至剛便又到皇上那兒參了解縉一本。結果解縉連江西布政司參議的官職也丟掉了,改任交趾,令其赴化州督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