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月夜古墳(1 / 3)

故事中,宸濠所獻十美裝束就道前後,也就是唐伯虎佯狂求歸的日子。路途的勞頓,心情的懊喪,杜門謝客一個多月,唐伯虎才走出桃花塢,往訪張靈。

闊別經年的張靈,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毫無生意,隻有聽到伯虎到訪,才從床上躍起,急切地叩問豫章佳人的訊息。唐伯虎也隻能神色黯然地以崔瑩圖摹本,和題寫在行乞圖上的崔瑩詩相示。

“願持此複張郎,俾知世間有情癡女子如崔瑩者。”

崔瑩的話,十美裝束進京的訊息,恍如雷電般擊打著張靈虛弱而絕望的生命。

張靈仆倒在地,鮮紅的血液,一口口地吐出。屋上的茅草,昏暗斑駁的四壁,更助長了生命衰竭的氣氛。唐伯虎再也無法想像出行乞圖中,當日手持劉伶傳,灑脫、豁達的張靈,耳邊倒好像響起了崔瑩離家前的慟哭聲。

三日後,張靈遣人邀伯虎往見,斷斷續續的語句,已經是永訣的口吻:

“已矣,吾死矣,乞此圖殉葬。”他指著伯虎摹寫的崔瑩圖。

隨之,他奸像凝聚了所有的一點生命力,要來紙筆,寫:

“張靈字夢晉,風流放誕人也;以情死。”

像是對崔瑩的“俾知世間有情癡女子如崔瑩者”的一種回應,也像是給自己困頓潦倒而放誕的一生,下了個定評。生命之火和手中垂落的毛筆,同時沉寂下來。

慟哭、愧怍之餘,唐伯虎葬好友於玄墓之麓。

依暡存餘堂詩話暢(注一)所載,張靈臨終前三日,口吟七絕一首:

“一枚蟬蛻榻當中,命也難辭付大空,垂死尚思玄墓麓,滿山寒雪一林鬆。”

玄墓,遙望無際的太湖,寒梅白雪,渾然不分,鬆濤雲影,相互輝映;伯虎是否因此而為他選定埋玉之所,亦未可知。

不過,從張靈辭世前二日的遺詩中,又可以體會出,盡管窮困潦倒,卻也無憾於此生:

“仿佛飛魂亂哭聲,多情於此轉多情,欲將眾淚澆心火,何日張家再托生!”

大約六年後的夏秋之交,身著素服,芳容憔悴的崔瑩,泊舟吳門,遣老仆崔恩,邀唐伯虎會於舟次。

十美獻抵都城之際,正德皇帝在中官、邊將的慫恿下,正耽迷抄身背弓矢,跨著戰馬,不斷地巡狩邊境,以軍國大事,作為嬉戲。因此,也使四方進獻的佳麗,冷落於宮廷之中。

正德十四年寧王的背叛,雖然轉瞬間便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王陽明敉平;但,為了要飽嚐禦駕親征的樂趣,並借以遊幸江南美景,逋從北邊回鑾的正德皇帝,便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鎮國公”,率軍南征。

十五年秋,正德皇帝在南京接受王陽明獻俘後,班師還朝。北上途中,一麵遊幸大臣和太監的園林宅第,接受他們的款待和奉獻,一麵親自射獵捕魚,享受田野的情趣。樂極生悲的是,深秋九月,嚴霜遍地的時候,在清江浦的積水池中,皇帝操著小舟捕魚,不慎翻覆落水。左右急忙救援之下,雖然幸脫滅頂之險,龍體卻因此不豫。至正德十六年春;班師回京未久,就駕崩於豹房。

正德大行後,大學士楊廷和,請太後傳遺詔,放還四方進獻的美女返鄉;以此推測,崔瑩回到江西,應在當年六七月間。經過宸濛變亂,以及皇帝隨征諸佞幸借口勦捕宸濠餘黨,請旨前往江西,廣事殺戮劫掠;崔瑩眼中的故鄉,早已滿目瘡痍。老父也已捐館,停殯未葬。因此,雖得放還歸裏,卻是孑然一身,孤苦無依。

為父親舉行葬禮之後,幸有老仆崔恩相從,遂想到蘇州會晤朝思暮想的才子張靈,希望能重續未了的前緣。

“辱君鍾情遠顧,奈夢晉福薄;已物故矣。”舟中,見到隨崔恩前來相晤的伯虎滿麵淚痕,聽到他親口說出的噩耗,崔瑩好像驟然被推進無底的深淵。

“命也已矣,夫複何言!”再一次想到被迫離家,赴寧王府邸之前,麵對父親和張靈行乞圖的悲歎;其時她日夜尋求自盡,一次一次被老父勸阻。

嗚咽失聲的崔瑩,與唐伯虎相約,翌晨啟碇,同往玄墓之麓,祭奠一代才子的亡靈。

張靈生平文章,先已自行焚毀。崔瑩所能見到的,隻有唐伯虎代為收拾的詩草,和他所繪製的行乞圖。她把行乞圖懸在墓前,焚香祭拜。伏地痛哭之後,獨自坐在石台上,取出張靈的詩,一麵吟誦,一麵舉杯痛飲,淒然地叫喚張靈的名號。唐伯虎和崔恩佇立一旁,心中也為之感到無比的悲酸。

由於不忍見那至極淒愴的情景,唐伯虎、崔恩,一個先行下船,一個到丘瓏間徘徊。及至崔恩回到墓前,想繼續加以勸慰的時候,發現崔瑩早已自經墓側,四周一片死寂,隻有嫋嫋香煙,和隨風翻動的詩草。

“大難!大難!唐寅今日見奇人奇事矣!”唐伯虎驚聞這不幸的訊息,趕回墓前跪拜歎息。

他把張靈行乞圖、詩草,放進崔瑩棺中以為殉葬。並開啟張靈墓壙,使這一對飽受命運摧殘的有情人,同眠穴中。

出身貧書,縱酒放誕的張靈,生平甚少交遊,但,文士大夫,卻為張靈、崔瑩至情所感,爭至吊書,同聲哀悼。這段感人肺腑的情緣,也為之下脛而走。

前述張靈與崔瑩的故事,所據為崇禎進士黃九煙的“補張靈崔瑩合傳”(注二),有關正德南征,則稍參明史。至於九煙何所依據則不得而知。

黃文所描述的張靈出身、性格放誕、無意功名,伯虎的江西之行,以及正德末年,四方進獻美女獲得放還各節,參照張靈、唐寅的傳記,頗多吻合。張靈所留詩及書畫甚少,生平文章,更未見留傳;合傳中指張氏死前,曾自焚文稿,似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