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甲午感事,與節庵同作(其二)⑴
琅璈鈿瑟瑤池宴,素娥青女時相見⑵。濁霧起樓蘭⑶,邊風鐵騎寒。
扶桑東海樹,移種荒崖去⑷。淚眼望斜陽,關山別恨長。
【注釋】
⑴甲午感事,與節庵同作(其二):甲午,清光緒二十年(1894)。這一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朝政府腐敗,終於遭到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作者感於此事,寫了一組《菩薩蠻》,共十首,這裏選其中第二首。節庵,梁鼎芬的號,作者的同鄉,也作了十首《菩薩蠻》,與作者相和。
⑵“琅璈鈿瑟瑤池宴”兩句:琅璈,古樂器名,美玉製成的璈。鈿瑟,古樂器名,鑲嵌金花的瑟。瑤池,神話傳說中西王母住的地方,這裏暗射慈禧太後。素娥,即嫦娥,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女。青女,女神,主管霜雪。
⑶樓蘭:漢朝西域國名,是漢朝屬國。借指朝鮮,當時朝鮮是清朝屬國,
⑷“扶桑東海樹”兩句:扶桑,神話傳說中的樹名,在東海之外的日出之處,也代稱日本。荒崖,指朝鮮。
【今譯】
西王母依舊在瑤池舉行歡宴,
琅繳鈿瑟齊鳴,
輕歌曼舞不斷,
媳娥青女諸神仙時時相見。
惡濁的煙霧籠罩了樓蘭,
邊城將士流血犧牲風也淒寒。
扶桑本是東海之外的樹,
偏要野蠻地移植到荒崖去。
淚眼望著西下的斜陽,
想到敵人正蹂躪我大好河山,
禁不住心中國恨無限長。
李慈銘
李慈銘(1830—1894),字愛伯,號蓴客,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清德宗光緒六年(1880)進士,曾任山西道監察禦史。有《越縵堂詞錄》。
賀新郎⑴
展卷呼之⑵起,便迎人、低眉柔骨,百般神似。不分⑶丹青神妙筆,變相都成非是⑷。算鬼趣、直窮到此⑸。袍笏當場宜活現,奈破衫、多半妝窮子⑹。真與假,有誰記!
筆頭粉墨談何易:要包羅、太行三峽,眼中心底⑺。莫道當前真出醜,占盡人間頭地⑻。且漫問、王侯餓隸,袞袞相逢皆此輩,隻笑啼、暫戴猴冠耳⑼。誰竟識⑽,真羞恥!
【注釋】
⑴這首詞是題寫在清代揚州著名畫家羅聘(號兩峰,揚州八怪之一)畫的《當場出醜圖》上的。
⑵之:代指畫中人物。
⑶不分:想不到,料不到。
⑷非是:似非而是,意謂畫出了人物本質。
⑸算鬼趣、直窮到此:把鬼的神態畫得窮盡到如此地步。
⑹“袍笏當場宜活現”兩句:袍,官服。笏,笏板,官僚上朝所執。奈,怎麼。妝窮子,裝成窮樣子。
⑺“筆頭粉墨談何易”三句:筆頭粉墨,用筆塗粉弄墨畫像。太行三峽,太行山、長江三峽。眼中心底,眼中觀察的,心底揣摩的。
⑻“莫道當前真出醜”兩句:莫道,不要說。當前,在觀畫者麵前。占盡人間頭地,出盡人間風頭。
⑼“且漫問、王侯餓隸”三句:且漫問,姑且別問。王侯餓隸,畫中“袍笏”類王侯們,“破衫”類饑餓的官隸。袞袞,多的意思。戴猴冠,沐猴而冠,禽獸裝扮成人樣。
⑽誰竟識:誰究竟懂得。
【今譯】
展開畫卷把他喚起,
他便低眉迎人,一副軟骨,
各種諂媚舉動活靈活現。
想不到神妙的畫筆,
竟能把人物本質再現。
計算人間鬼怪的神態,
竟被畫得這樣徹底完全。
掛袍執笏應在官場活現,
怎麼畫中多半裝窮穿破衫?
這其中的真真假假,
有誰能夠記認完全!
塗粉弄墨作畫並不容易:
要包羅高如太行深如三峽,
全憑心底揣摩眼中細觀。
不要說畫中人在人前出盡醜,
他們卻把人世間的風頭占全。
姑且不要問畫中的王侯和餓隸,
平日見到的很多人,
都是這類醜惡的壞蛋,
令人啼笑皆非的,
不過是猴子暫時穿戴人的衣冠。
他們有誰到底懂得,
真正的恥辱和羞慚!
王鵬運
王鵬運(1849—1904),字幼遐,號半塘,晚號鶩翁,臨桂(今廣西桂林市)人。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中舉,曆任內閣侍讀、監察禦史、禮科給事中等職,後客居江蘇,在揚州儀董學堂擔任主講。著名詞人、詞學家,“清末四大家”之一。有《半塘定稿》。
浪淘沙
自題《庚子秋詞》⑴後
華發⑵對山青,客夢零星。歲寒濡呴慰勞生⑶。斷盡愁腸誰會得?哀雁聲聲。
心事共疏檠⑷,歌斷誰聽?墨痕和淚漬清冰。留得悲秋殘影⑸在,分付旗亭⑹。
【注釋】
⑴《庚子秋詞》:寫於1900年八國聯軍攻人北京之際。詞集中對清統治者責難、指斥,對侵略者進行譴責,表達了對山河破碎的憂思。
⑵華發:白發。
⑶歲寒濡呴慰勞生:歲寒,指秋寒。濡咆,患難與共之意,指《庚子秋詞》,語出《莊子.天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