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出家洛陽(1 / 1)

玄奘10歲時,父親陳惠去世。陳河村的鄉親們為其父料理喪事。已出家數年的二哥陳素,聽到家父謝世,從洛陽淨土寺趕回家中,與村裏請來的和尚一起為亡父趕做道場。辦完喪事,陳素眼見弟弟稚嫩的臉蛋上透出悲苦的神色。為弟弟日後的生活及學業著想,陳素帶著他離開陳河村,前往洛陽城淨土寺暫先安身。

在洛陽淨土寺當和尚的陳素,僧名長捷,人稱長捷法師。其長相很像父親,麵目清秀,身材修長,風采俊逸,又博通經史,熟讀老莊,口才極好。聽淨土寺講經的百姓都喜歡聽長捷法師講經說法,遇到講經活動,淨土寺同輩僧人中都推他為講經首座。

來到洛陽後,玄奘與二哥同住淨土寺。吃齋飯,住禪房,聽佛經,耳濡目染,學習完全轉向佛經方麵。一年後玄奘便能背誦出《維摩經》和《法華經》,並按照佛教戒律要求自己。

三年後,玄奘13歲,適逢朝廷在洛陽度僧,招考僧人。隋煬帝下詔,在全國各大寺院招考僧人,洛陽寺院錄取名額27人。朝廷派大理寺卿鄭善果負責洛陽度僧之事。

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已有400餘年,佛學在中國的地位雖然不及儒學正統,但在民間已有長足的發展。人們習經學佛與上私塾一樣習以為常。朝廷出資興建佛教寺院,謄寫佛經,允許人民出家為僧,許多政策導向也促進了佛學的繁榮。由於朝廷度僧要經過考試,錄取相當嚴格,才學水平及年齡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能考上僧人,還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

洛陽度僧的考點設在大理寺公門。大理寺門前熙熙攘攘,爭著看門口張貼著本次度僧考試的告示,排隊注冊報名的人也十分擁擠。聽到消息的玄奘,興致勃勃,急於報考。他想隻要與佛門有緣,自然就能出家,所以沒有來得及跟二哥打招呼,便隨著報考的人群來到大理寺門前。

看了告示,才知道報考年齡有限,14歲以下不予報考。玄奘當時13歲,不夠報名資格,非常失望,但又不忍心離去,隻好站在報名隊伍的外邊,看著報考者一個個登記注冊,然後進入大理寺公門應試。

從清晨到晌午,玄奘一直在大理寺門前徘徊,眼看應考的人走出考場,紛紛離去,玄奘仍怏怏然在門口踱來踱去。正巧此次洛陽度僧的考官鄭善果從公門走出,此人素有知士之鑒,官拜大理寺卿,他見玄奘一人踱步於公門之前,悶悶不樂,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估計與度僧考試有關,便上前問道:

“你也想出家嗎?”

玄奘回答道:

“是的,可惜年齡不夠啊!”

鄭善果又問:

“小小年紀,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呢?”

他從容不迫地說:

“遠紹如來,近光佛法。”繼承釋迦牟尼的事業,發揚佛教的教理。

鄭善果聽了,深嘉其誌,心想,這次報名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大多是為了逃避兵役、徭役,有的僅僅是為了混碗飯吃,真正虔誠的信徒並不多見,此人小小年紀,出語不凡,抱負遠大。又仔細觀之,見玄奘天庭飽滿,眉目疏朗,器宇軒昂,便有意破格錄取。

鄭善果把玄奘領進大理寺考場,興致勃勃地向同僚推薦玄奘。他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人,必為佛門偉器。”隨從辦事的官員見玄奘已有3年的佛學基礎,便隨聲附和同意破格錄取。就這樣,13歲的陳禕正式剃度為僧,法名玄奘。此後玄奘的成就也果然被鄭善果所言中。

玄奘被錄取後,又在淨土寺習經5年,仍和二哥長捷法師住在一起。他在該寺先隨慧景法師學《涅槃經》,後隨慧嚴法師學《大乘論》。他聽過一遍佛經,再複讀一遍,便能一句不漏地背誦出來。淨土寺沙彌中,他年齡最小,同輩的僧眾想試探他的真才實學,在大師講完經論之後,讓他登台複述。他先背誦一遍經文,再串講一遍經義。背誦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切合佛經誦讀音韻;分析義理,更是暢達明快,曲盡奧妙。年輕的小和尚都讚歎他有過人的天賦。他的師傅慧景、慧嚴法師當著眾僧的麵說:“淨土寺的破格僧確實是個可造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