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時光如梭。在淨土寺專心學習、攻讀佛經的玄奘已經18歲了。經書外麵的紅塵世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隋亡唐興已成定勢,隋煬帝的暴政導致天下大亂。隋王朝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雖然采取了興佛度僧等措施,但這無法阻止農民造反的浪潮。義軍越戰越強,越聚越多。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圍攻洛陽,11月,太原留守李淵乘勢起兵攻取長安。次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遊玩,被部下宇文化所殺。5月,唐高宗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為唐。楊家天下分崩離析了。
這時的洛陽城已是兵荒馬亂。城外隋朝殘餘勢力王世充與瓦崗軍展開決戰,城內大街小巷住滿了難民。淨土寺敞開寺門,搭棚造飯,煮了大鍋稀粥救濟難民。玄奘站在屋簷下,看著那些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難民,排著長長的隊伍領取舍飯,再也不能靜下心來翻閱經卷,他默默地為難民們祈禱,願佛祖保佑他們早日脫離苦難。
夜晚,玄奘與二哥久久不能入睡,街上的嘈雜聲和難民的哀鳴聲不時傳入僧房。玄奘對二哥說:“這洛陽城恐怕是住不下去了。別的不說,城外糧倉已經失陷,城內糧食一天比一天緊張,一連幾個晚上都有盜匪來寺中騷擾。這淨土寺已不是修學的清靜之地了。”二哥長捷說:“是啊,我也正在盤算此事。眼下城中百姓四處逃散,城內四個講經場所都已空廢,寺院大和尚多去四川等地雲遊。這洛陽城指日可破,兵血將至。阿彌陀佛!我們還是另尋清淨之地吧。”
二人主意已定,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隨著逃難的人群離開洛陽,前往長安。到長安後,剛剛建立的唐王朝戎馬倉皇,百廢待興,還來不及恢複戰爭的創傷,所見寺院斷壁殘牆,一片荒廢,偌大一座長安城竟沒有一處開講佛學的場所。弟兄二人聽說大覺寺有位道行高深、深諳毗雲之學的道基法師,便住進大覺寺,跟隨道基法師習經數月。後離開長安,經子午穀入漢川(今陝西省西南鄭縣),前往成都。在漢川路遇淨土寺空、景二法師,他們也準備去成都,在這裏滯留講學。亂世之秋,他鄉遇故友,彼此都十分感慨。玄奘弟兄二人在這裏聽空、景二法師講經數月,然後結伴而行同往成都。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一塊平原上,是一座曆史古城。周文王時,這裏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這裏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漢代時,成都有戶“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人口僅次於古都長安。三國時這裏是蜀漢政權的都城,與魏都洛陽、吳都建業齊名,成為名都。隋唐交替之際以及唐代開國之初,李淵父子先消滅了西北一帶的割據勢力,後擊潰王世充和竇建德的聯盟,收複河南河北,又平定了長江中下遊地區。在這一係列的戰爭中,四川很少受到戰爭的侵害。加之天府之國物產豐富、氣候溫和,人民生活向來相對安定,所以各地學者高僧都聞風雲遊這裏。
618年底,玄奘一行四人到達成都。當時稱為益州,果然是一片太平景象。這裏不僅商業繁華,而且學術氣氛極為活躍,城中佛寺道場都開講座,是一個難得的清靜之地。空、景二位法師往四川各地遊學去了,玄奘弟兄二人住進了成都空慧寺。
空慧寺高僧雲集,大多是為避戰亂雲遊到此的。成都當地一些著名高僧常在這裏聚集講學,玄奘認識了不少佛學大師。其中道基、道振、寶仙等人是當時中國佛學界名望很高的人物,他們常駐空慧寺,對玄奘的學業、人品也逐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一次,空、景二位法師從四川各地雲遊歸來,到空慧寺拜望老友道基,問到玄奘的情況時,道基大師高興地說:“你的淨土寺高足,那可是個難得的人才,如今佛門中有多少人枉自披著袈裟,而實際上心術不正,像玄奘這樣誠心向佛、矢誌求學的人實在是不多了。”自戰亂以來,從各地入蜀求學的僧人,有好幾百人,像玄奘那樣刻苦的還有一些,但若論造詣,卻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的。
誠如道基所說,玄奘在空慧寺一點也沒有浪費光陰。在亂世之秋,他沒有辜負成都這塊難得的求學淨土。他苦讀三年,學業大進。他係統地接觸了當時中國佛學中的各部學說,特別是受道基、道振、寶仙大師的影響,對大乘佛學中的毗雲、成論、涅槃之學有了精深的鑽研。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即玄奘在成都空慧寺學習的第四年,也是最後一年,成都的一些著名高僧聚集空慧寺,舉行學術集會,為玄奘等一批雲遊在蜀的青年僧人舉行資格認定和受戒儀式。空慧寺道基大師擔任主持,道振、寶仙及空、景法師也都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