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17歲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學畢業考試,並考入了巴黎大學,即索爾邦大學。從德西爾女子專科學校畢業後,波伏瓦一直曾夢想當一名作家。然而此時她必須麵對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選擇。對西蒙娜來說,眼前最現實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實現作家之夢,而是如何才能盡快地獲得一個穩定的職業,從而實現經濟的獨立。因此經過反複慎重的思考,她決定選擇中學教師的職位。中學教師的職業在當時看來,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最具安全感的職業。對西蒙娜的這一選擇,其父母並未予強烈的反對。一方麵他們能夠理解女兒的這一選擇,另一方麵父親喬治一想到女兒將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則總覺得有失他的臉麵。在他看來,女兒的出生已是他一生不得誌的標誌,如果西蒙娜是個男孩,那麼此時他一定會力促其報考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從而在將來成為一名實業家。而作為女子,則隻能報考師範學校,隻能選擇當教員了。在法國,任何欲申請教師職位的大學生都需要參加若幹次考試,並獲得教師資格考試的合格證書,才能有資格獲得一個職業。這在喬治看來也是難以接受和有失身份的事情。到現在為止,他總還是認為憑借女兒的才能,她至少應該成為一名藝術家或其他什麼奇才的。但西蒙娜卻對他們那些不著邊際的諸多想法不予理睬。她是這樣一種人,一旦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那就會義無反顧地埋下頭去做。在她的性格中,優柔寡斷是很少出現的。她總是先認定某個目標,然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向此目標一直走下去。
西蒙娜·德·波伏瓦考入巴黎大學後,在父親的建議下,決定首先攻讀文學、數學和哲學三個學士學位。她甚至還想攻讀法學學位。她之所以如此選擇大學的專業,並不隻是簡單地以獲得文憑證書為目的,相反而是更多地出於一個女子對將來職業選擇的考慮。對波伏瓦來說,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固然重要,但多一張比較實用的文憑,畢竟對將來的擇業會多一種選擇的餘地。為此她不得不對即將開始的大學學業作綜合的慎重選擇。由於西蒙娜給自己定的目標太高,對自己的要求太苛刻,因此,要想獲得這些文憑,就隻有靠更多的辛勞和加倍的汗水了。
在1925-1929年間,西蒙娜·德·波伏瓦先後在天主教學院聽普通數學課,在納伊私立師範學校聽文學課,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心理學課程。幾年間,她如同穿梭般地奔波於這三所大學,投身於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中。為了盡快完成學業,她為自己製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和作息時間表。她為此立下的誓言是“決不虛度此生”,並時刻用來激勵瀕於疲憊的自己。為了擠出更多的學習時間,她一方麵節省和壓縮睡眠時間,盡最大可能地減少洗時間,甚至要取消下午打網球的慣例。另一方麵,她堅持自律原則,從不把時間浪費在閑聊天和娛樂上。她清楚地知道,要完成如此龐大的學習計劃,就隻有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業上,並嚴格按學習計劃安排的進程,去一步步地做下去。因此她幾乎完全過著一種“聖徒”式的生活。學習的過度常把西蒙娜累得精疲力竭、頭昏腦漲,但她卻將此視為鍛煉自己堅強意誌的良好方式。每至疲憊之時,她總是要想一想自己的宏偉計劃,並感到充滿豪情、信心倍增。她常自豪地把自己比作一輛加滿燃料的火車頭,盡管身著重負,但卻昂首吼嘯著,竭盡全力地向目的地衝刺。正是在這種與自我意誌較量式的學習中,西蒙娜終於嚐到了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快樂。也正是在這種高強度、超負荷的學習中,波伏瓦終於得以提高了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通過種種切身的體驗,她終於真正地認識到了人的意誌、毅力是完全可以通過鍛煉和磨練而得到提高的。
作為一個女性,在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生存條件下,西蒙娜本可以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至少她完全可以像她母親弗朗索瓦茲那樣,過一種平和、安逸的生活,做一個受人尊敬的家庭主婦。這在當時既是一種為社會允許,為公眾接受的生活方式,也是被絕大多數婦女所采納的人生道路。然而這對西蒙娜來說卻是絕不可以接受的。她實在不甘於像她母親那樣做個平庸的角色,度過無味的一生。她堅信,通過艱苦的努力、奮鬥,是能夠像許多出眾人物那樣,取得成功。正是基於此信念,她毅然地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的學者之路。而這種選擇的確需要一種英雄主義的氣概和當時被認為隻有男人才具有的鋼鐵般的意誌。在20世紀初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像西蒙娜·德·波伏瓦這樣作出如此人生選擇的女子也確不多見。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波伏瓦所走的是一條代表新時代女性的人生道路,從而使她成為了20世紀西方新女性的楷模。然而在這條重視走向社會,注重獻身於事業,摒棄一味固守家庭的現代女性之路上,布滿的是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性別歧視。作為衝向這條路上的排頭兵,麵對即將參予的與男人激烈競爭的競技場,西蒙娜·德·波伏瓦清楚地知道,等待著她的更多的絕不是榮譽和榮耀,但她是不會退縮和回避的。
西蒙娜在納伊私立學校聽文學課時,結識了兩位教師。一位是梅西埃小姐,她在35歲時就取得了哲學的學銜,並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她的風度和學識令西蒙娜折服。西蒙娜曾把梅西埃小姐視為自己的榜樣。受其影響,她也立誌獻身於哲學。另一位是羅貝爾·加裏克教授。他熱情開朗,熱心於社會活動。有感於廣大民眾尚缺少受教育的機會,羅貝爾組織起了為貧民區的工人義務講課的大學生團體。西蒙娜深受加裏克教授的熱情和行為的感召,在學習之餘也擠出時間積極參與了這個講課團體。她每周為巴黎貧民區的工人們上一堂法國文學課,但也從中發現,這種社會性講學收效甚微。從這一社會實踐中,西蒙娜認識到,知識分子的行動應在於著眼那些思想觀點的創新,而不是類似這般的街頭巷尾的宣傳和鼓動。但另一方麵,這種與社會生活的初級接觸也開闊了她的眼界,使她更加明確了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西蒙娜在納伊私立學校聽文學課的期間,為了完成學業,也閱讀了20世紀法國作家的許多作品。這些書籍中,她尤其愛讀紀德、克洛岱爾、莫裏亞克、普魯斯特的作品。這些作家的作品都能從不同的方麵啟發西蒙娜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等問題。而且這些作品所表現出的否定資本主義文明傳統的反叛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波伏瓦的思想。可以說在波伏瓦的一生中,真正開始關注社會問題,開始對一些嚴肅的人生問題進行科學性的思考,正是起於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