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也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哈佛大學第26任校長陸登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由此可見,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
有一個聰明的木匠,擁有一流的手藝,他做出來的家具不但好看而且耐用。到了木匠年老的時候,他開始苦惱了。他有兩個兒子,他很想把自己的精湛手藝,傳給其中一個兒子,可是他的兩個兒子對自己的手藝都不感興趣,木匠一氣之下讓他們哥倆都學木匠活,無奈這哥倆根本不認真學,做出來是家具歪歪扭扭,不成樣子。
於是木匠整天唉聲歎氣,逢人就說自己生了兩個不孝的兒子,一點不體諒做父親的心,都不肯好好學他的手藝。
有一天,寺廟的主持請他去做一些桌椅板凳。做完後主持請他喝茶,他便嘮嘮叨叨地和主持說起了這事。
主持不緊不慢地問他,你喜歡喝茶還是喝白開水?
木匠說:當然是喝茶了,白開水有什麼味道?
這時主持一揚手把木匠杯子裏的茶倒在了地上,並且給他倒了一杯白開水。
木匠不悅地說:大師這是為何,明知道我不喜歡喝白開水的?
主持笑著說:施主既然知道白水不好喝,那為什麼還要去勉強別人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呢?
木匠低下頭說:可是這樣我的手藝不就失傳了嗎?
這時主持叫住了一個廟祝問他:這裏有茶和白開水你喜歡喝那個。
廟祝說:我喜歡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比較解渴。
木匠已還是不明白主持是什麼意思不解地問:大師?您……?
主持於是又笑著道:何不把你的手藝傳給喜歡做木匠活的人呢?
木匠聽後恍然大悟……於是到了這個時候,他才懂得了興趣的真正意義。
木匠的手藝再高,可是兒子對他的手藝一點興趣也沒有。茶水雖然香味醇厚,但是它解不了渴,就像那個廟祝說的那樣。
那麼,興趣到底是什麼呢?
興趣是指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每個人都會對他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地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
興趣不隻是對事物的表麵的關心,任何一種興趣都是由於獲得這方麵的知識或參與這種活動而使人體驗到情緒上的滿足而產生的。例如,一個人對跳舞感興趣,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尋找機會去參加,而且在跳舞時感到愉悅和放鬆,表現出積極而自覺自願。
具體來說,興趣對一個人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對未來活動的準備作用。例如,對於一名學生來說,對化學感興趣,就可能激勵他積累各種化學知識,研究各種化學現象,為將來研究和從事化學方麵的工作打基礎,做準備。
(2)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興趣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的誌趣活動,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得知識,並創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美國著名華人學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任何強迫。……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正是興趣和事業心推動了丁教授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並使他獲得巨大的成功。
(3)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的促進作用。興趣會促使人深入鑽研、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就中學生來說,對一門課程感興趣,會促使他刻苦鑽研,並且進行創造性的思維,不僅會使他的學習成績大大提高,而且會大大地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所以,人的興趣不僅是在學習、活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又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姚明因對籃球的興趣而成為偉大的球星,我們也一樣能因為興趣而成就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