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出蜀遠遊(1 / 2)

李白向父母稟明準備離別家鄉,出蜀遠遊的打算。李客對兒子說:“白兒,如今你已經長大了,有件事我不得不告訴你,我們家並不是平頭百姓,而是帝室之後,和當今皇上是一脈宗親啊!”接著,他把自己的家世向李白講述了一通。李白問:“我們既是帝室宗親,為什麼我們不上報官府,申請列入宗正寺的宗室族譜呢?”李客說:“我們怎不想列入宗室族譜?隻是我家長期流放西域,輾轉他鄉,譜牒早失,無有憑據呀。況且先輩幾代人久為流人,又從事工商賤業,實無顏拋頭露麵與官府中人打交道,為父的希望就全寄托給你了。你要記住,你是漢飛將軍李廣之後!涼武昭王李的九世孫!與當今皇室是同一血脈!濟蒼生、安社稷,事君榮親是你的責任!白兒,你記住了嗎?”李白跪在父親麵前立誓說:“父親的話,孩兒都記住了。若不能赤車駟馬,建功立業,榮宗耀祖,兒決不回來見您老人家!”

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懷著“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和“事君榮親”的願望告別了父母雙親和小妹月圓,帶著家仆丹砂離開了家鄉。

一葉扁舟在蜀江中順流而下。李白站立在船頭上,北望匡山,西眺峨眉。大匡山的秀影和峨眉山的雄姿都漸漸地遠去了。李白戀戀不舍地向故鄉告別,他大聲吟道:“莫怪無心戀清境,誓將書劍許明時!”

小船穿過平羌江,順江直下,駛過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南溪)、瀘州(今四川瀘州)、渝州(今重慶),向三峽的方向漂去。又曆經涪州(今重慶涪陵)、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今重慶萬縣)、來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

李白和丹砂在夔州上岸,登上了三國時劉備托孤的白帝城,在那裏瞻仰了武侯祠的諸葛亮塑像,登上了諸葛亮夜觀天象的觀星台。從台上向前望,隻見赤甲、白鹽二峰插天,峽江如束,江水在夔門奔騰怒號,下麵就是有名的灩堆,離其不遠的江邊,有八堆石頭,傳說就是諸葛亮所築的八陣圖。睹物思人,李白對這位“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一代名相,表達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對其“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的風雲際會的際遇,懷有無限的向往和景慕。李白在諸葛亮像前上了三炷香,向他祝願道:“孔明先生,但願您能保佑我,像您一樣早遇明主,致身卿相,一展抱負!”

在三峽的一路水程中,李白每遇勝景,便讓小船停下來,登岸遊覽。

過了南津關(今湖北宜昌西),三峽已盡。船來到荊門(今湖北宜昌西),南為荊門山,北為虎牙山,夾江而立。出了荊門,大江已完全擺脫了峽穀束縛,江流突然變寬,天地為之一闊。一首詩在他的腦海中盤旋,這是他出三峽後所寫的第一首詩。遼闊無垠的楚天和平坦無際的楚地,給了他全新的感覺和感受: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渡荊門送別》)

一天,李白的好友元丹丘要到江夏(今湖北武昌)去,李白帶著丹砂也與之同遊。從漢陽(今湖北漢陽)渡江,江對麵就是江南的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

樓上牆壁上掛滿了名人的題詩和字畫,隻見眾人都在圍著一幅題詩品評議論。李白走近一看,原來是崔顥所題的一首《黃鶴樓》詩,詩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