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導論(1)(3 / 3)

(四)按管理的對象劃分,如對人的管理有幹部管理、職工管理、勞動管理、學生管理等;對財的管理有財務管理、財政管理、信貸管理、貨幣管理等;對物的管理有物資管理、機器設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流動資產管理、房地產管理等。

(五)按管理的領域劃分,有以下兩種:

1.宏觀管理(也稱大管理);(1)廣義的社會管理,包括法治管理、行政管理、軍事管理、政黨和社會組織管理、狹義社會管理(如環保、城建、治安、福利、人口等)。(2)經濟管理,包括國家經濟決策部門管理,如中央部委各經濟執行部門管理,國家級公司、各經濟信息、研究部門管理。(3)科技信息管理,包括科教文管理、信息媒介管理等。

2.微觀管理(也稱小管理):(1)基層經濟單位管理,如企業管理;(2)社會基層事業單位管理,如學校管理;(3)其它社會基層實體的管理,如家庭管理。

(六)按管理的職能劃分,有計劃、組織、規程、指揮、協調、監督、控製等管理。

(七)按管理的手段分,有借助傳統工具並靠經驗判斷的傳統管理和利用計算機、先進管理信息係統的現代管理。

(八)按管理的精確度劃分,有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

(九)按管理的層次劃分,有高層管理、中層管理和基層管理。高層管理偏重於政策的決定,全盤的規劃與領導,有效的輔助指揮及命令的貫徹;中層管理偏重於單位主管業務上的策劃、執行、檢查以及與其它單位的協調;基層管理偏重於實際工作的執行,工作時的具體操作方法以及實施的技術和行動等。

(第二節)管理學及其特點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

毛澤東同誌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的客體是人類社會的管理領域及其管理活動,研究的重點是管理領域中特殊的矛盾。因此,管理學是一門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的管理關係及管理規律的科學。

所謂關係,是指客觀事物間相互既對立又統一的狀態。在管理領域有以下幾種基本的管理關係:

(一)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之間的關係。管理主體包括各級管理人員、管理機關及管理群體(委員會、領導班子等);管理客體即被管理者,如勞動者、勞動集體、物質資料、資金、時間、空間、技術、信息等。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往往是相對的,一個車間主任對本車間職工來說,處於管理主體地位,但對廠長來說,他又是一個被管理者。一個工人對班長、車間主任、廠長來說,他是被管理者,而對他使用的機器來說,又是管理主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是企業和國家的主人,工人又是企業財產和企業經濟活動的管理主體。

(二)管理的隸屬關係。如中央、省、縣、鄉、村之間是隸屬關係;工廠對車間、班組是隸屬關係。

(三)管理的協作關係。如各個部門之間、各個企業之間、一個單位內的各個工種、崗位之間的協作關係。銀行向企業貸款,企業向銀行支付利息,甲企業向乙企業供料,乙企業向丙企業供應產品,這都是協作關係。

(四)管理中人與人之間關係。就一個企業來說,如領導與群眾的關係、領導班子內各領導成員之間的關係、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工作人員之間,在同一部門而不同崗位職工之間的關係,等等。

(五)管理中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如國家人口生育與物質財富增長的關係,一個工廠職工人數與廠房、機器設備的關係、與生產產品數量的關係等。

(六)管理中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比例關係、工業與農業的關係、重工業與輕工業的關係、積累與消費的關係,等等。

正確處理管理活動中的各種管理關係,是管理學及各專業管理學的重要任務。一個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應對自己處理的大量而繁雜的管理事務,能理出一些基本而又經常出現的管理關係,並能總結出合理處理這些關係的成功的原則、經驗、辦法。

這些成功的原則、經驗、辦法,也就是這位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動中找到了管理的規律。其實,任何管理活動都是有一定規律的。

管理學研究的是管理的一般規律,它反映管理活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首先,管理的一般規律是從各種各樣的管理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它們客觀地存在於一切管理活動之中,並在管理的各個階段及全過程起作用。因此,管理規律具有普遍性,無視一般管理規律的存在必定受其懲罰。其次,管理的一般規律還具有必然性。盡管管理活動千變萬化,管理過程複雜多樣,但隻要存在一定的條件,管理的一般規律就必定發生作用。管理規律的必然性代表著管理活動中一種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現的趨勢。這種必然性決定了我們的管理活動必須符合管理一般規律的要求,否則必將遭受挫折。

管理活動究竟有哪些一般或基本的規律,人們正在探索。顧源達主編的《現代管理哲學》提出了以下三個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