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導論(2)(2 / 2)

(四)社會性。管理的社會性是由管理的二重性決定的。管理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製度相聯係,總是受一定的生產關係所製約,總要反映、體現統治階級的意誌,維護其經濟利益的。我們在總結曆史經驗和學習外國管理理論、經驗、方法時,應以馬克思主義科學分析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第三節)管理的二重性

什麼是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馬克思主義管理學說的重要原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精辟地寫道;“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這裏所說的“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就是馬克思提出的有名的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含義。

“指揮勞動”的必要性,是人們共同勞動引起來的。無論是任何社會,隻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組成的群體勞動,這種群體勞動必然有分工和協作,這在客觀上必然有指揮。而指揮是管理的一項重要的職能。試想,幾人狩獵,如果沒有分工、指揮,動作不一致,人不僅捉不到野獸,反而有可能被野獸吃掉。試想,中國的古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現代的衛星上天、人登月球,如果沒有指揮、沒有管理,那是根本不能成為事實的。馬克思說:“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係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誌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象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這說明“指揮勞動”的出現及其必要性,是由“協作勞動”客觀要求所決定的。由於“指揮勞動”是“每一種結合的生產方式中必須進行的勞動”,不受社會製度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人們把“指揮勞動”這一屬性,稱之為“自然屬性”。

為什麼會產生“監督勞動”呢?馬克思說得十分清楚:“凡是建立在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對立上的生產方式中,都必然會產生這種監督勞動。這種對立越嚴重,這種監督勞動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對奴隸的勞動,在封建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對工人的勞動,如果不進行監督,奴隸主、地主、資本家就不可能無償的分別占有奴隸、農民、工人的剩餘勞動產品。監督是管理的一項職能,生產資料占有者階級。通過監督來實現本階級的利益,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列寧曾經說,資本家所關心的是怎樣為掠奪而管理,怎樣借管理來掠奪。由於“監督勞動”在不同社會的性質不同,所以,它又稱為“社會屬性”。

管理的二重性的關係是辯證的。一方麵管理的自然屬性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社會生產關係條件下發揮作用;同時,管理的社會性也不可能脫離管理的自然屬性而存在,否則,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就成為沒有內容的形式。另一方麵,二者又是相互製約的,管理的自然屬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的組織形成和生產關係與其相適應;同樣,管理的社會屬性也必然對管理的科學技術等方麵發生積極影響或製約作用。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決定的。在資本主義企業,一方麵是製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麵是價值的增殖過程。作為對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的指揮和協調,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要求,而作為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的監督,則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

管理二重性原理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管理二重性原理是管理科學的奠基石,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社會主義管理與資本主義管理的同異點,在社會主義管理中防止“左”或右的偏向。堅持這一重要原理,其意義,鄔風祥教授總結了以下四個“有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