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導論(3)(2 / 2)

管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

(一)調查研究法。這種方法是人們在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目的、有係統地考察,以此來搜集大量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以達到明確事物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係和發展變化趨勢的目的。管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一般以邏輯推理為主的學科不同,必須通過直接或間接地調查取得大量可靠的材料為依據。運用科學的有效的調查方法(如普遍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等),全麵地係統地了解管理實際情況,並從中探索出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則和管理規律,然後再回到管理實踐中,對管理活動起指導作用。

(二)比較研究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進行比較的研究,是為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所謂比較的方法,是對彼此有某種聯係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方法。愛因斯坦說:“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隻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管理學的研究,不僅要從縱向的曆史考察,還應進行橫向的中外比較。通過對管理組織、製度,管理方法、經驗進行全麵地比較、分析,尋其異同,以便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三)曆史研究法。鑒往以察來,援古以助今。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觀事物曆史發展的自然進程,分析和揭示對象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的方法。我們應通過研究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管理學說的演變過程以及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管理曆程,從中吸取科學的思想養料,總結經驗教訓,探索管理的規律、原則、體製和管理的功能、方法,以發展當前的管理科學。例如,“得道多助”、“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居安思危”“欲速不達”等,就是從大量的史實中概括出來的真理,提煉出來的思想精華。這些思想對管理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四)抽象研究法。科學的抽象法是指在認識與研究某一對象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撇開其某些具體的(或次要的)方麵、因素或屬性,並將對象的主要的本質(或某一方麵)的關係、屬性抽取出來的研究方法。列寧說:“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及其它等等,一句話,即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運用抽象法,應從大量的管理實踐活動中的事實、案例、經驗中,進行分析,抽去無關緊要的、非本質的東西,從中提煉、總結出科學管理的思想、原則、程序、規律,然後再由抽象上升為具體。抽象不是認識的目的,而是認識的手段、方法。我們還應運用管理的科學理論、方法,去指導管理活動,提高管理效能。

(五)試驗研究法。這是有目的地在設定的環境條件下認真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特性,並適當變動環境條件,反複考察管理對象的行為變化,從而通過試驗研究,揭示出管理的基本規律、原則和方法。例如,在全麵推行承包經營責任製之前,先選擇少數典型企業進行試驗,從試驗的結果中,加以修改、補充、完善,然後再全麵推廣。試驗研究法是管理法規、政策、條例、措施、辦法的製定與貫徹的科學方法。

(六)案例研究法。顧名思義,案例研究就是對已發生的真實而典型的事例展開研究,從中總結出管理的原則、規律。案例有以下幾種類型:解題型,即為了正確理解原理、原則而選用並進行研究的案例。示範型,即通過範例的研究,具體生動地闡明如何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它類似於典型事例介紹。分析型。所選事例,要同時提供逼真的客觀情景,分析其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谘詢型,對所提案例,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谘詢,通過分析、論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論證型,即對某些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比較深入地係統分析和論證,從中得出某種結論。

(七)定量分析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對事物的觀測和測量,考察事物存在的規模、運動的規模和發展的程度,並用數量表示出來的方法。現代管理活動除了定性方法(即通過考察事物的特性及事物間的關係,從而找出事物內部所固有的基本規定性的方法)外,應當廣泛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隻有通過定量分析,人們對管理客體的認識才能進一步的精確化;通過定量地描述管理活動的發展規律,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準確化;在揭示規律的基礎上,預測管理客體的發展方向,掌握其發展趨勢,使人們對其認識更加客觀化、深刻化。

上述各種方法,可視具體情況而靈活地采用,也可以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進行研究,以便較快地收到良好的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