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運籌決策思想。在《計篇》中寫道:“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廟算勝,就是運籌謀劃勝。廟算是事關戰爭全局規劃的大問題,也就是根據敵我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考慮到戰爭的各個方麵,各個階段之間的關係,做好軍事力量的準備。隻有先算、多算,周密思考,深謀遠慮,才能獲勝;否則,少算甚至不算,打無準備之仗,就會失敗。孫子主張以謀略勝敵,在《謀攻篇》中明確地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四)組織管理思想。孫武不僅“尚謀”,而且“尚勢”,主張通過組織、指揮造就我方“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的態勢。試想,轉動的圓石從8000的尺高山之巔滾下來,其勢怎能擋得住呢!《九變篇》說得好:“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在《形篇》中指出,雙方力量對比上,如同“以鎰稱銖”那樣占絕對優勢。這種優勢的兵力一旦向敵發起進攻,就如同蓄積於高山之水,一經決開,奔騰而下,莫可抵禦。如何造勢,孫子認為靠治眾,靠搞好組織、指揮工作,“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要使治理多數人如同治理少數人那樣,需要依靠組織、編製的作用。“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要使指揮多數人如同指揮少數人那樣,要依靠信息指令。
(五)動態管理思想。進行管理,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方法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不宜用固定的模式去對付千變萬化的事態。這一科學思想,孫子比美國莫爾斯(morse)等人提出的“超y”理論早2000多年。在《虛實篇》中寫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意思是:用兵規律象水的流動,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方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製約它奔流的方向,用兵要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象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六)人才管理思想。孫子把將領看得十分重要:“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什麼人能當將?《計篇》中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五德具備可為將。孫武非常強調將領的品德修養,要求他們“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靜以幽,正以治”。他還提出主君要放手地讓“能將”施展才華,不要去進行幹預和牽製,如“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君命有所不受”等至今仍為管理的格言。
另外,孫子關於如何治軍及如何處理官兵關係作了形象的闡述,他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又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些思想,對管理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孔子以禮義治國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論語》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麵的言論。他特別主張用“禮”和“義”這些儒家的道德規範來協調統治者上下左右的關係。
(一)以“禮”維護國家秩序。孔子主張治理國家要按照“禮”的規範,要服從“禮”的目標。孔子的“禮”是一種以社會尊卑貴賤秩序為內容的倫理規範,孔子思想中的管理目標就是要使社會符合這個倫理規範。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名正言順”等言論,都是維護當時等級製度的。他認為人們隻要“克己複禮”,國家就治理好了。
(二)以“義”約束人們的思想行為。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認為隻要國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百姓就會象群星環繞北極星一樣擁護他。孔子提倡的“義”有四條要求:一是當政者要行為端正。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二是當政者要“見利思義”。三是對百姓要用“禮、義”去教化,“上好禮則民易使也”,“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四是要“舉直”,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三)經濟管理中節用、薄賦思想。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他認為治理國家,除了慎重政事,恪守信用外,在經濟方麵要節約費用開支,愛護人民,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孔子的“節用”,一方麵抑製統治者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麵起到了調和階級矛盾的作用。孔子主張“斂從其薄”,他的門徒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完全反映了孔子反對竭澤而漁的薄賦思想。
範蠡的商業經營思想
範蠡,字少伯,春秋末楚國人。曾輔佐勾踐滅吳複國,官拜上將軍,後去齊國,“齊人聞其賢,以為相”。不久,又棄官到當時的商業中心陶經商,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由於他善於經營,後來成為“天下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