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做生意重視預測,強調掌握時機,他說:“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他認為應根據供求情況來判斷商品價格的漲落,即所謂“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提出價格漲跌有一極限:“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一貴一賤,極而複反”。主張所存商品在價格已貴到適度時,應把它當作糞土一樣立即拋出——“貴出如糞土”;在降到一定程度時,應把便宜的商品當作珠玉收進——“賤取如珠玉”。範蠡能注意加快商品和資金的周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主張“無息幣”,即不要把貨幣滯壓在手中。他還提出對價格要加以控製,認為“平糴齊物”是“治國之道”。
陶朱公經營商業有“長袖善舞,多財善賈”之稱,傳說他歸納的“經商十八則”為後世商人奉為至寶。這十八則是:
1.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
2.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
3.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
4.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5.貨物要麵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減;
6.出入要謹慎,切勿潦草,潦草則錯誤多;
7.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托付難;
8.優劣要細分,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
9.貨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
10.期限要約定,切勿馬虎,馬虎則失信用;
11.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失良機;
12.錢財要明慎,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13.臨事要盡責,切勿妄托,妄托則受害大;
14.帳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15.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16.主心要安靜,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多;
17.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品劣;
18.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商鞅的法治思想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原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故又叫衛鞅,公元前361年,他聞知渴望變法圖強的秦孝公招賢納士便到了秦國。他的法治思想深得秦孝公的讚賞,於是被任命為有相當權力的左庶長。
商鞅認為國家的管理要依靠法治。“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明主慎法製,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事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他認為治和強,治和富都是緊密相聯的。“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商鞅還強調變法。他認為治國單靠古法是不行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他認為,因循守舊,把古法當作千古不變的教條,不僅不能使國家得到治理,反而因為它不適應時代的潮流而導致國家的衰亡。“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他認為批評變法和主張循古都是不對的:“反古者不可誹,而循禮者不足多。”他主張若強國利民就必須變法:“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他告誡秦孝公對變法要采取堅決的態度,否則就會:“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其主要內容:一是廢井田,開阡陌,準許土地自由買賣;二是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三是建立縣製,在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家統一控製。經過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貧窮落後的麵貌,一躍而為“兵革強盛、諸侯畏懼”的強國。
孟子的仁政治國思想
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各軻,字子輿,戰國中期思想家,生於魯國,曾為齊宣王客卿,晚年專力於講學和著述,現存《孟子》一書記錄了他的言論、思想。孟子遊說諸國規勸統治者倡行“仁政”,為他們提出了一係列管理國家的方法。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著名論斷。他指出,商湯與周朝初起時隻有一小塊土地,與夏桀、殷紂相比,可謂是地狹民寡,但由於他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因而,“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而成為天下之主。相反“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天下矣。”孟子把各國統治者為爭奪土地和人口而窮兵黷武、相互攻伐的辦法比做“緣木而求魚”,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帶來許多災害,要想廣土眾民,唯一辦法是爭取民心。孟子提出:“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他告誡統治者應該“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為了“得民心”,他提出了“以佚道使民”的原則,也就是說,在使老百姓安逸的原則上來役使他們。孟子要求統治者能夠“與民同樂”,他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肌色,野有餓莩”,人民自然就不願供統治者役使,而是時時希望“與之偕亡”。一個明智的統治者則應反其道而行之,與人民共享財富快樂:“王如好貨(財),與民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