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2)(2 / 3)

(一)鹽、鐵、酒實行專賣,起到了抑兼並、摧豪強的作用,減少了農民破產的痛苦,增加了漢政府的財政收入。

(二)倡導軍墾。在西北邊境組織軍民墾殖,既解決了戍邊軍士的用糧,又可用屯田的積穀賑濟內郡災民。桑弘羊可算是中國曆史上領導大規模西北軍墾的第一人。

(三)統一幣製。經過對紊亂不堪的幣製整頓,富商大賈借私鑄錢幣和幣製混亂來投機取利之途被堵塞,從經濟上鞏固了中央集權國家的統一,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推行“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法是政府利用各地的貢賦收入作底本,由官府來進行某種大宗商品的地區遠程的販運貿易,以調劑物資餘缺的一種經營方式。平準法是由官府來吞吐物資,“賤則買,貴則賣”,平抑物價,通過經濟方法來調節市場供求。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商人玩弄價格投機倒把的活動,“如以,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

(五)改進手工業生產和管理。冶鐵和製鐵業由官府直接經營,建立了冶鐵工場和原料生產地相結合的大型基地,有的作坊2000人以上。由於官營鐵工場資金雄厚、材料充足、設備齊全、工序規範、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熟練的工人,所以,工藝技術有許多改進,鐵器質量大為提高。在中國曆史上,大生產優於小生產的理論與實踐,可說是從桑弘羊開始的。

司馬遷的經濟管理思想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繼父職,任太史令,因李陵案被牽,受腐刑,出獄後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學者劉佩對司馬遷的經濟管理思想做了以下闡述:

(一)天下熙攘皆為利。追求財富、滿足需要作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這是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內容之一。司馬遷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人們對經濟利益的關心對財富的追求:“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塚鑄幣,任俠並兼,借交報仇,篡逐幽隱,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鶩者,其實皆為財用耳。今夫趙女鄭姬,設形客,楔鳴琴,揄長袂,躡利屣,目挑心招,出不遠千裏,不擇老少者,奔富厚也。……戈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坑穀,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博戲馳逐,鬥雞走狗,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農工商賈畜長,因求富益貨也。“司馬遷透過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從事各種活動的現象得出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結論。

(二)主張輕徭薄賦,發展商品生產。司馬遷在闡述了從漢高祖至漢昭帝的120年的經濟發展狀況之後,認為“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可使生產得到逐漸地恢複和發展;在商業上“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有利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曆史證明,被譽為“文景之治”的社會富裕景象是與這些政策的施行分不開的。

(三)主張農工商虞各勸其業。司馬遷認為應當順乎自然地進行社會分工。他在《貨殖列傳》中寫道:“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他主張政府管理經濟不可抑製,但可進行必要的幹預,即“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四)量吏祿、度官用的財政管理原則。司馬遷提出的“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也就是量出為入的原則。為了防止帝室開支無度,他非常讚賞漢初實行的將帝室私奉和政府收支予以分開的政策。這一政策在財政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司馬遷認為財政收入應遵守合理無害的原則。

(五)利息與利潤是經營管理的兩大法則。司馬遷經過對農業、林業、畜牧業、種菜、漁業調查之後,得出百分之二十利潤率的結論,他認為百分之二十利潤率是一切經濟事業活躍起來的必要條件。他說:“佗雜業不中什二,則非吾財也”,即不能獲得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就不算理想的事業,因此在投資決策時就應把它排除掉。司馬遷還發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將會繁榮興旺,他認為那些不占有大量生產資料而僅擁有少量資金的所謂貧者,要用貧求富,那就“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誘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因為都在百分之二十的利潤率條件下,商業資金周轉快,所以獲利就多。他說,隻要“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把握商業時機,壓價收購,高價售出,就能以較快的速度致富。

另外,司馬遷讚成禁止私人鑄幣,並主張運用經濟手段,由政府鑄造大量足值的貨幣,來滿足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貨幣量,並取代不足值的、質量不好摻有鐵、鋁的劣幣。

曹操的管理思想

曹操(公元155——220年),東漢末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官渡之戰大破袁紹之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部,208年,曹操進位為丞相。郭濟興對其主要管理思想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