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3)(1 / 3)

劉劭的這些見解都是很有價值的。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

諸葛亮(公元191——234年),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幼年父母相繼去世,潛心讀書,留心世事,公元207年,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感召下,協助劉備建立蜀漢,官拜丞相。諸葛亮管理思想主要特點是善於審時度勢,根據實際形勢決定對策。

(一)“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劉備去諸葛亮隱居隆中三訪時,他提出了占據荊、益二州,安撫西南各族,聯合孫權,整頓內政,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複漢室的戰略目標。他分析形勢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民附,賢能為用,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接著又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塞險,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而成帝業。”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是他的“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策略中的重要一環。孫權稱帝,蜀漢不少人認為無法接受,但他始終堅持這一方針,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麵。

(二)威刑必肅,德政必舉。諸葛亮以法治國:“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什麼是本呢?他說:“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這就是說,各項工作都要按照這個根本之法的規定去做,做到“圓不失規,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由於諸葛亮“刑法峻急”引起舊臣劉璋不滿。法正對劉備說,應“緩刑弛禁,以慰其望”。諸葛亮知道後立刻作《答法正書》,說:“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致使蜀中官民“專權自恣”,國家沒有權威。法令難以實行。

為使各級官吏做到執法公正,賞罰嚴明,歸納諸葛亮的思想,必須做到以下五點:1.賞罰標準要公平合理。他說:“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昕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謂。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2.“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即先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人君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否則,“無勸戒則賞罰失度”就達不到目的。3.“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故,喜怒之事,不可妄行。”‘如果憑一時喜怒濫行賞罰,就會使人心離散,政局混亂。4.秉公執法,以身正人。他要求劉禪做到“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在執法時,他提出“賞賜不避仇怨,誅罰不避親戚”。他一再強調賞罰嚴明的重要性:“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5.賞罰規定相對穩定,不可隨意變動。如果“教令不常,以私為公”,即以個人好惡亂立賞罰標準,就會影響賞罰效果,“此國之五危也”。

對蜀漢實行嚴刑峻法,而對西南少數民族則進行“仁德感化”,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並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很快就使西南諸部落首領誠心歸順了。“七擒七縱”就是一個膾炙人口的例子。

由於劉備采納了諸葛亮的上述主張,於是在蜀中出現了“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罰,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局麵。

(三)“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把用人與國家興亡聯係起來。“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對各個層次、部門的人材標準及具備的特長條件論述很詳。《將之器》一文說:“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天下,信義服於鄰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諸葛亮在挑選人材、了解僚屬方麵,積累了許多經驗,相傳在他的《心書》中,概括了以下七點: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諸葛亮雖然用人標準十分嚴格,但並不求全責備,在《陰察》一文明確提出:“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

另外,諸葛亮在興農、屯田、興修水利、官營鹽鐵、養蠶繅絲、開山通路、改進生產工具及薄賦、節用等方麵都有精辟的論述和實際功績。

賈思勰的農業經營管理思想

賈思勰,曾任北朝北魏高陽郡太守,傑出的農學家,他用了10年時間,“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寫出了聞名於世的《齊民要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