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3)(2 / 3)

賈思勰把發展農業,解決百姓吃飯問題作為當政者的首要任務,他在該書開宗明義就指出:“食為政首”,並說:“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他主張多種經營,《欲速富,畜五牸”(指牛、馬、豬、羊、驢)。他對那些關心百姓疾苦,解百姓缺衣少履,能給他們“充給”、“富實”的官吏大加讚揚。

書中總結了許多農業經營管理的經驗教訓。他說:“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如果“任情反道”,則勞而無獲,事倍功半。他主張“勸民務農桑”、“敬授民時”、“教之墾辟”。他提倡精耕細作:“鋤頭三寸澤(水分)”,“濕耕澤鋤,不如歸去(回家)”,“初耕欲深,轉地欲淺”,“秋耕欲深,春、夏欲淺”,“耕而不勞,不如作暴”等。他提倡輪作、間作、混作和套作,並舉例要人們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

書中鼓勵農業交易,甚至對農家哪一月份賣什麼買什麼都作了詳細說明。賈思勰對農產品通過為賣而獲取利潤的經濟行為能予以重視,《齊民要術》中對這問題的闡述比十六世紀俄國西裏維斯特在他的《家庭經濟學》所提出的類似觀點,要早一千年。

魏征的政治管理思想

魏征(公元580——643年),從小好讀書,唐朝傑出的政治家。他才華出眾,施政有方,為輔佐唐太宗治理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南開大學鄭致光認為他的政治管理思想有以下幾方麵:

(一)“居安思危”,“善始克終”。魏征認為,曆代王朝君主都是殷憂而遭著,功成而德衰,能善始者眾,能克終者寡。魏征在當時能窺視封建皇帝這一規律是很有見識的。貞觀初,社會滿目瘡痍,連年災荒,魏征以隋為戒,勸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唐太宗能聽直諫,稍後,社會安定,生產頻豐,對外戰爭也取得勝利,太宗逐漸產生驕矜逸樂的念頭,魏征仍反複告誡他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存不忘亡,要做到“善始克終”。

(二)勵精圖治,勤儉建國。貞觀六年,匈奴克平,遠夷入貢,符瑞日至,年穀豐登。這時,嶽牧等屢清封禪,群臣又稱述功德。魏征卻極力反對,他認為戰亂創傷初愈,國庫尚虛,不宜行勞民傷財之事,由於魏征陳諫,太宗才終止此舉。貞觀十一年,太宗命令在洛陽興建飛山宮。魏征憤憤不平,上疏太宗要以隋亡為戒,節製欲望和嗜好,減少遊獵,製止鋪張浪費,停止不必要的興建。由於他的規勸,太宗停建飛山宮,把準備建築該宮的材料,賜給了遭水災的百姓。

(三)仁以廣施,義以正身。魏征常說非仁無以廣施,非義無以正身,他一再提倡輕徭薄賦,給人民以安定的政治環境,使人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貞觀後期,太宗認為百姓安居無事,容易養成驕惰,於是要求百姓多服勞役。魏征則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國家危亡的情況,相反,他強調治國之要,先必正其身。有一次,太宗把鄭仁基之女選入宮廷,並列入冊內,魏征聽說她已許配他人,於是向太宗進諫:“陛下處台榭,則欲民有棟宇;食膏粱,則欲民有飽適;頤嬪禦,則欲民有室家。今鄭已約婚,陛下取之,豈為人父母意!”由於魏征勸阻,太宗下詔撤銷原議。

魏征直諫與唐太宗納諫,已形成貞觀時期的政治風尚。魏征反複提醒太宗要傾聽各方麵的意見,不要偏聽偏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已成為經久盛傳的名言。

唐太宗的政治管理思想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649年),自幼聰穎,有文韜武略,公元622年迫使高祖交權,繼皇帝位,稱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期間,社會經濟趨於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史稱“貞觀之治”。

(一)治國安邦,唯在得人。他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他十分重視培養人才,大辦學校,大興科舉,僅國子學一項,學生人數就達八千餘人。他求賢不論出身、經曆,不計親疏恩仇。例如,“身兼文武,出將入相”,平定塞外大患,屢建奇功的李靖,原為隋朝名將,曾因識破李淵造反意圖,趕赴江都告發,後被李淵擒獲,要下令斬殺,而唐太宗十分敬重李靖的軍事才能,一手將李靖救下,並加以重用,功拜尚書,封衛國公。再如,曾力勸李建成及早除掉的太子謀士魏征,也因太宗愛惜其才能,不計舊怨,加以重用,由諫議大夫遷升鄭國公。在唐太宗身邊集聚的人才之多,水平之高,是曆代帝王所沒有的。

(二)能思己過,鼓勵納諫。他多次對侍臣說:“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可得者,隻為不聞己過,或聞過而不能改也。”又說:“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還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唐太宗並以”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為鑒戒,要求大臣們“每看事有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而且形成製度。為了鼓勵別人“諫諍”,他還給予嘉獎。如太宗下令處決一個不該判死罪的人,大臣孫伏伽據法上疏反對,他不僅收回成命,而且將蘭陵公主花園賞給孫伏伽。太宗因魏征在當諫議大夫的三年中,“每犯顏切諫”,提出進諫200多條,論功提升魏征秘書監,參與朝政。魏征病故,太宗悲痛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占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得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