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4)(1 / 3)

從秦至五代的近1200年間,重要人物的管理思想,除上述外,還有秦時李斯的中央集權管理思想,西漢賈誼的行仁政、抑奢侈、重均衡的管理思想,西漢晁錯的重農薄賦思想,汜勝之的農業綜合經營思想,王莽的“五均六管法”,東漢王符的明選考功與省役愛日思想,崔寔的家庭經營管理思想,曹魏時傅玄的社會分工、精簡官吏及進步的稅役思想,南朝宋時周朗的德、才、能、識標準的選才思想,北魏孝文帝的行政管理思想,西魏時蘇綽的強國富民思想,唐時劉晏的“取人不怨”、“以養為先”及經濟效益思想,唐時楊炎的簡化稅製、量入為出的財政管理思想,唐時陸贄的“安富恤貧”及獎勵移民思想,韓愈的“伯樂識千裏馬”的人才管理思想,白居易的平稅、恤民、薄賦、節用、求賢、順民、精官等富國安民思想,等等。

(第三節)宋元明清時期的管理思想

從宋朝建立(公元960年)至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的曆史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雖然繼續發展,但到了清朝後期已逐漸衰落,在明朝的中、後期曾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範仲淹的人才管理思想

範仲淹(989——1052年)。曾任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是北宋的政治家,他正直敢言,關心民間疾苦,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寫下的千古名句。

他認為人才關係到國家的興亡:“王者得賢傑而天下治,失賢傑而天下亂。”他對當時邊境不寧、民不聊生的殘亂局麵深懷不安:“若不急於求人,早革其弊,誡國家之深憂”。

他深刻地揭露了北宋用人的弊病:“才與不才,一途並進”,“雖愚暗鄙猥人莫齒之,而三年一遷,坐至卿監丞郎者,曆曆皆是”,“能政者十無二、三,謬政者十有七、八”,“耄者、懦者、貧者、虐者、輕而無法者、墮而無政者”紛紛占據要職。這些人“有尚迎送之勞,有貪燕射之逸,或急急於富貴之援,而孜孜於子孫之計,誌不在政,功焉及民?”不僅如此,這些平庸之輩還想方設法排擠有才之士,“賢傑之才,讒嫉者眾”。

範仲淹提出了任用人才的如下標準;1.不能用誇誇其談,言而無實的人;而應用不作浮言,專幹實事的人。專幹實事的人“發必危言,立必危行”,有益於治理國家。2.不用唯唯諾諾、報喜不報憂的人;而用敢於直諫利於革弊除害的人。他希望朝廷“不以柔訥為行,如以柔訥為行而寵之,則四海英雄無望於時矣”。3.要用人之專長,不求全責箭。怎樣發現人才,他主張改革科舉考試,建議在考試取仕時“先策論以觀其大要,以詩賦以觀其全才,以大要定其存留,以全才升其等級。”他的這種主張對我國古代科舉製度的改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何發揮人才的作用,他認為人君和人臣之間要明確職權,“庶務委於下,而柄歸於上”。也就是放手讓各級行政人員管理自己職權範圍的事務,讓他們有職有權,各司其事。

範仲淹非常重視人材的培養:“夫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學”,要“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材,陳正道”。他主張在教育內容上應“教以經濟之業”。在人才管理上,他提出如下改革措施:1.以政績(如在經濟、法律方麵的實際成果)作為提拔官吏的主要依據;2.對各級官僚子弟靠“恩蔭”做官的特權進行一些限製;3.罷免不稱職的舊官吏,“委天下按察使,省視官吏,老耄者罷之,貧濁者劾之,昏懦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