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探要(4)(2 / 3)

另外,範仲淹針對當時積貧積弱的形勢,提出了以下十方麵的改革措施:1.明黜陟;2.抑僥幸;3.精貢舉;4擇官長;5.場公田;6.厚農桑;7.修武備;8.減徭役;9.覃恩信;10.重命令。這些好的主張,由於受到貴族官僚的強烈反對而難以實行。

蘇洵的義利結合思想

蘇洵(公元1009——1066年)和其兒蘇軾,蘇轍都以文章著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中,三蘇占了三家。蘇淘雖久為布衣,但“皇皇有憂天下心”。

蘇洵主張要治理國家,必須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係。一方麵不能沒有“義”,但又不能片麵地強調“義”。他說:“義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他並舉例說,伯夷、叔齊為了“義”而不食周粟,以致於餓死,但他倆的大義行為與“天下之人”並無實際利益關係,人們眼見其餓死而毫不悲哀。他認為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不是“義之罪”,而是“徒義之罪”,是片麵講義的惡果。他說:“利在則義存,利亡則義喪。”另一方麵,不能沒有“利”,但又不能片麵強調“利”。他說,所謂“君子恥言利”,並不是不言利,而是恥盲“徒利”。他舉周武王為例,認為周武王伐殷是“揭大義而行”,但他同時又“發粟散財”以“恤天下之人”,因而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可見“雖武王亦不能以徒義加天下”。蘇洵很讚同《易·乾傳》中的“義者,利之和也”,“刊物足以和義”的說法。他提出:凡講義時,要充分注意到利,這叫“利義”;講利時,要充分注意到義,這叫“義利”。“義利、利義相為用,而天下運渚掌矣。”

蘇洵說:“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實際上是把利看作人們的內在要求,而把義看作人們的道德規範。這種義、利相結合的思想,雖對治國是一種重要原則,但在充滿了階級矛盾的封建社會,那是很難做到的。

曾鞏的節用裕民思想

曾鞏(公元1019——1083年),北宋進士,任知州多年,北宋著名文學家,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讚成荀子的“節用裕民”主張。曾鞏說:“所謂裕民者,取之有製,使之優厚之謂也。所謂節用者,使之出入有度,足以相掩之謂也。”他分析裕民的意義說:“夫古以來可質也,未有民富且安而亂者也。其亂者,率常民貧而且不安也。”

他主張節約國家的財政開支,減輕賦稅,這樣就可“裕民”。他通過不同時期官員數與郊(祭天)費的大幅度增加的統計數字,建議衝宗皇帝減少官員和費用開支。當時,財政年開支十億以上,如果每年節省十分之三,就是三億。他認為通過節省開支,不難實現富國的目的,改變積貧局麵,他要求神宗“變因循苟簡之敝”,“大修法度之政”,大力縮減財政開支,“以幸天下,詒萬世”。

公元1086——1087年,河北先後發生水災和地震,按救災常法是發給災民救濟糧,曾鞏認為這種消極的救災辦法不好,百姓不幹別的,每日專門等待領救濟糧,而且發糧數量很大。他主張少發些糧,每戶再發些錢,這樣做有好處。他說:“彼得錢以完其居,得粟以給其食,則農得修其畎畝,商得治其貨賄,工得利其器用,閑民得轉移執事,一切得複其業,而不失其常生之計”。曾鞏的救災措施使生產得到恢複,財政收入也相應增加,這也體現了他的“裕民”思想。